在一次無意中,我看到母親年輕時的照片。照片上的母親很美,彎月眉下蕩著一灣秋波,烏黑的麻花辮垂至胸前,白晳的面板與小花格襯衣相輝映,更顯得楚楚動人。曾經,母親也這麼年輕過。她是不是也和現在的我一樣有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呢?我想是肯定的,只是曾經的美好已被歲月的滄桑所替代了。
母親的一生是坎坷的,但從不頹廢。據母親說文革時因外公是所謂的“臭老九”而失去了一條腿,外婆也被氣出了癌症,含恨而終。因此母親怨恨這個生她養她的地方及那個極不正常的年代。她為了能離開這個她所怨恨的地方就來到了合肥城裡的二叔家,為其帶孩子、做家事。當時她也就十三、四歲,還是個半大的孩子卻為二叔、二嬸帶著三個孩子。做著非她那年齡所做的事。因她滿心認為,只有付出才有回報。認為她的二叔、二嬸會為她安排一個美好的未來。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二叔家的孩子漸大,她也到了適婚的年齡時。二叔、二嬸卻讓她回老家。沒有工作、沒有未來,曾經的允諾似溪水東流,無影無蹤了。
倔強的母親這一次沒再聽其擺佈了。而是選擇了誠實、可靠但也一貧如洗的父親,留在了合肥的郊區,開始為她另一個美麗的目標而奮鬥。自此母親一直奉行自食其力的原則。有了我們以後也常用此教育我們凡事一定要靠自己,不可依賴別人。
初嫁父親那會,人生地不熟的,沒田、沒地、沒工作,僅靠父親的微薄收入,一日只能以兩頓麵糊糊度日。同時外鄉媳婦還得忍受本地妯娌們的排擠、欺壓。日子的艱辛並沒有難到母親。她仍一如繼往地對待父親。她要用她的聰慧、勤勞、善良逐漸改變生活狀態。為了讓她的孩子有著和別人一樣快樂的童年。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於是她和父親任勞任怨地工作著。無論是在嚴寒的冬季,還是酷熱的夏季。他們都不曾閒休過。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子在一天天地好轉著,孩子們也在健康快樂的成長著。眼看孩子們就要各自成家。本可享受天倫之樂的母親卻再一次遭受到命運的捉弄。
母親被診出食道癌中晚期,需及時手術。面對化驗單母親卻鎮靜地說:“幸虧是我得的這種病”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包涵了一個母親怎樣的情懷呢?那種無私的母愛又是怎麼能用言語表達的。
食道癌手術是需要連開三刀的大手術,術後一週內母親就急劇瘦下了20多斤,原本豐滿的母親在一週內乾瘦如柴,可見母親是被怎樣的一種痛苦包圍著呢?然此時母親卻用著她驚人的毅力堅持著。即使再痛苦也只是輕哼上幾聲。在夜裡她為了不影響我們睡覺連輕哼也不肯再發出了。
出院後,母親的狀況不是很好,不能吃硬物,只能吃流食。同時每天還得被放療折磨一個多小時。身體極度虛弱的母親,胃口也不怎麼好,但她還是強迫自己進食。吃了吐、吐了再吃。一天這樣反反覆覆幾十次。但母親堅信她一定能夠闖過去,從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因為她知道她是孩子們的主心骨、是孩子們的方向燈、在這個家裡還不能沒有她。漸漸,母親起床了——散步了——可以做一些小事了。狀態在良性發展中。現在母親已手術快五年了,前天去醫院複診時,主治醫生竟然很驚訝地說:“能看到你真高興,也很意外,沒想到你恢復得這麼好。”母親開心地笑了。燦爛的笑容像盛開在冬季的臘梅,用她的頑強和執著為灰色的冬季增色。
3歲時,第一天上幼兒園,死死拉著爸爸的手不願鬆開,嚎啕大哭懇求爸爸不要丟下我。
不明白爸爸為什麼要把我送到一個沒有他和媽媽的地方。陌生的大人,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房間,陌生的玩具。
在爸爸下班接我回家之前,我真的一度以為,他和媽媽不要我了。
3歲的我,討厭爸爸狠心把我送進幼兒園。
6歲時,在媽媽的要求下參加了書法興趣班,教室的窗外永遠有你追我趕玩遊戲的同齡人,我只能眼巴巴地羨慕著。
不明白媽媽為什麼一定讓我學枯燥乏味的毛筆字,實在是受夠了因為鉤不夠彎、落筆不夠有力,一遍又一遍臨摹著一模一樣的字帖。
常常做夢,都在用力洗著永遠洗不乾淨的滿手墨汁。
6歲的我,討厭媽媽強迫我寫出橫平豎直的毛筆字。
13歲時,戰戰兢兢走在路上,遲遲不敢回家,因為書包裡裝著著期中考試的成績單,像是背了一個定時炸彈。
不明白為什麼偶爾一次掉出前三名就會激怒爸媽,只是少背了一句古詩,答錯了一數學道 ,錯了一種英語語法,有那麼大的罪過嗎?
為了贏得他們的笑臉,只有艱難地加倍努力。
13歲的我,討厭爸媽始終盯著每一份成績單。
16歲時,收到後排男生寫來的信,悄悄放在書桌的抽屜中,結果被媽媽發現,關禁閉、調座位……切斷了一切可能的聯絡,“喜歡”尚未萌芽便被扼殺了。
不明白為什麼僅僅一封信就讓爸媽如臨大敵,嚴防死守,封死了懵懂的我想要探索情感的路。
“被喜歡”是多麼愉快的小事,卻在他們的壓制下草草了結。
16歲的我,討厭父母對初戀的橫加干涉。
19歲時,大學生活的新鮮有趣讓我著迷,五花八門的社團活動,週末相約的請客聚餐,各種假期的長短旅遊……
固定有限的生活費,漸漸支撐不起越來越多的花費。
不明白為什麼爸媽如此苛刻, 對唯一的女兒絲毫沒有施展常見的“富養”政策。
想享受更豐富的生活,見識更大的世界,卻很快“死”在沒錢的困窘中。
19歲的我,討厭父母的摳門式限定消費。
那些歲的“我”,抗拒著父母設定的一切框架,有如牢籠,讓我束手束腳。
絕對不要活成父母的樣子,成了那些“我”信誓旦旦的決定。
22歲時,大學畢業,進入心儀的公司實習,經歷了層層篩選後,學校背景與工作能力並無顯著優勢的我竟然透過考核,成為正式員工。
很久之後從直屬領導口中得知,留下我的原因之一,居然是實習期間每次交工作總結,我都是交的手寫版,內容且不說,一篇篇漂亮的方正小楷格外矚目。
6歲時被逼著練毛筆字的委屈終於一掃而空。
25歲時,被指派獨立完成一個專案,各種事務龐雜瑣碎,各路人馬質疑不斷,壓力如泰山壓頂般讓我不時想要放棄,可最終還是成功完成並獲得了極大的嘉獎。
努力的秉性作祟,才讓我在壓力面前觸底反彈,硬著頭皮挑戰專案的高難度,擊退旁觀者的嘲諷,不願掉出前三名,甚至永遠去爭得第一名。
13歲時因為成績單而受過的責罰終於煙消雲散。
28歲時,與相戀兩年的男友籌備婚禮,為了時間地點爭吵過,也為了流程安排冷戰過,可吵鬧後總能迎來大笑,轉身後總能重新擁抱。
男友正是當年寫信的後排少年,重逢的時間正好,共同的回憶讓我們猶記愛情的甜頭,不同的經歷讓我們長成了成熟的大人,才能在彼此包容中執手成雙。
16歲時為半路夭折的初戀而生過的怨懟終於連根祛除。
30歲時,初為人母,當那聲啼哭響起,當他第一次對我展露笑顏,當他開口叫出含混不清的媽媽,當他蹣跚學步向我走來,當他離開我去上幼兒園……
終於在為人母之後更為真切地懂得,父母交付於我的是怎樣深沉而厚重的愛。
從3歲起便橫亙在我與父母之間的溝壑終於被一點點重新填滿。
他們希望我能自立於世界,又擔心我走得太遠。
他們期待我能走在他們鋪好的路上,又唯恐我一事無成。
他們欣喜於我的每一步成長,又焦慮於我的每一場叛逆。
那些年與父母的矛盾與抗爭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遠去了。
那些年對父母的抱怨與不滿都隨著閱歷的累積而消解了。
那些他們用我的討厭教會我的事,成全了我的快樂,趕走了我的痛苦,鑄成了我的勳章。
時間一點一點地矯正身上橫生豎長的枝丫,在不知不覺間,將我修剪成了他們的模樣。
我怎麼活成了父母的樣子,從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變成了理解父母的大人。
我居然活成了父母的樣子,從討厭父母的管制,變成了感激父母的嚴苛。
我終於活成了父母當年的樣子,從懵懂無知的少女,變成了深思熟慮的媽媽。
我慶幸活成了父母的樣子,他們曾是庇佑我的成蔭森林,如今我成了值得他們依賴的參天大樹。
我曾高估了自己的任性,更低估了他們的愛與付出。
是基因賦予我與父母相似的容貌,是愛贈予我與他們共生的靈魂。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無論成長有多痛,我們終將與父母“和解”。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沒有必要去銘記,可有些瞬間卻就這樣永遠定格在自己的心中!
人長大之後,是不是大部分時間都只為自己的事業和感情而努力,而忽略了很多的愛!可現在的我似乎什麼都沒有成功,不知道還剩下什麼!
我很容易感動,也很容易掉眼淚。很久很久沒有認真去感受父母的愛了,因為總覺得一切那麼理所當然。昨晚,我卻因為媽媽的幾句很簡單的話語溼潤了眼眶。原來在她的心中我還是那個沒有長大需要照顧的孩子,這是我近幾年才感受到的母愛!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她就是一位很容易罵人甚至打人的嚴厲的媽媽,沒有溫聲細語,沒有溺愛。在她面前,我總是小心翼翼,也很聽話,我就這樣成為了別人眼中的乖乖女。也許現在我們都長大了;也許媽媽的愛一直沒有變,只是境況和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也許我們現在的家境比以前好多了,媽媽少了幾分焦躁和擔憂;也許我們都意識到了親情的可貴……總之,我愛現在的媽媽,也理解媽媽以前對我的愛,也感謝媽媽為這個家所付出的一切的一切!
其實在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我的家庭和別人不一樣,也知道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我不是獨生子女,註定不會有太多的溺愛,我也慶幸沒有這種溺愛。我有一個弟弟和一對雙胞胎妹妹,長大後才明白父母的不容易。在這麼多年的歲月裡,我很認真地完成了學業並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算是對父母的一個回報吧,而爸爸媽媽的辛勤和汗水以及經歷的辛酸我是永遠都無法體會得到的!而現在,生活還在繼續,我還是讓父母在操心!
在媽媽回家的這段日子裡,我沒有做過一頓飯,沒有洗過一次衣服,沒有拖過一次地,也沒有出去買過一次菜,都是媽媽準備得好好的!昨天家裡裝空調要出去買一個插座,爸爸叫我去,而媽媽立刻就說:“我去吧!你在家,外面很熱。”回來的時候,我卻很清楚地看到媽媽的臉上曬得通紅,那是中午最熱的時候呀!我的心裡湧上一種強烈的感動還有內疚!媽媽今天去外婆家了,我還記得她昨晚說的那幾句感動我的話,她說她走了,就我一人在家,沒人做飯給我吃;還說弟弟今天回家,她一定要趕回來,儘量不在外婆家住,明天的你們吃的菜都放在冰箱裡。媽媽明明知道我會做飯,我會照顧自己,她說這些話確實給我很深的觸動,我必須要做一個孝順的女兒呀!
可是在所有的親人中,我把爺爺奶奶看得最重。我才一歲媽媽就把我交給奶奶帶了,我一直都是奶奶帶大的。所以在我的印象裡,媽媽從來沒有親吻過我,沒有擁抱過我。我也知道爺爺奶奶都七十多了,活在世上的日子也屈指可數,我是想在他們還健康的這些日子了給他們最多的關懷。老人家最怕孤獨了,所以我一有時間就去看他們,並帶上他們愛吃的東西給他們。他們到現在還經常提起那次我從岳陽帶回來給他們吃的奧爾良烤翅,說從來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雞翅。呵呵,我感覺好幸福!昨晚,奶奶又在媽媽面前提起我給他們買過什麼,做過什麼,平常我自己都不會在意那些的,一聽,我才發覺我為爺爺奶奶做的確實是很多!而在一旁的媽媽只說了一句:她是一位好孫女!媽媽,我知道,我為你做得太少太少,我以後會做的更好的!
在親人面前,我似乎學不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心底的感受!有時話到嘴邊又咽下!其實我好想告訴媽媽我的很多心裡話。因為我的固執和自私,我很久沒有去關心媽媽了,也因為兩年前的一件事讓我們之間有很多的誤會和不理解,雖然我現在仍然還有一絲絲的不理解,但是我還是要學會去好好愛媽媽!希望她能永遠像現在這麼年輕漂亮!身體健康!
時常遇上一些年輕的父親,他們總抱怨,小東西(孩子)煩啊,小東西不好帶啊。是苦不堪言的意思。帶孩子當然不輕鬆,可每一次我都要勉勵他們幾句,不要怕煩,這是你人生最美好的階段,一定要好好珍惜。
之所以這樣倚老賣老,完全是因為我個人的體驗。我曾經做過一道功課,問自己“知天命”的人生裡最幸福的時光到底在哪裡,想過來想過去,我認準了還是從孩子出生到孩子上幼兒園的那段時光。我的《青衣》和《玉米》就是在那個階段寫的,可以說,這個結論是有詩為證的。
我喜愛的時光總和我的膝蓋有關。我喜歡把我的孩子放在膝蓋上,我估計所有做了父親的人都喜歡這樣。但是,我的喜悅偏於形而下,我喜歡撫摸孩子鬆軟的小肚皮。在沙發上,在汽車上,在火車上,在飛機上,孩子困了,在我的懷裡睡著了,我就要把我的手伸到他的小肚子上去,一點一點地搓,一點一點地揉。那種妙不可言的觸感給我帶來人生的美滿與圓融。是大幸福,是大寧靜,是大祥和。在那樣的時刻如果有什麼不測,我想我是可以不要命的。
當然了,我也喜歡把孩子放在膝蓋上讀書給他聽。想起來了,有一本書我沒有“讀”,而是我們父子倆一起“看”的,這本書就是卜勞恩的《父與子》。說起《父與子》,真是慚愧了,作為一個鄉下人,我在1987年的冬天才第一次看到這本早就風靡全球的傑作。那一年我剛剛工作。有一天下午,就在一間辦公室裡,我的好幾個同事聚在一起,不時爆發出歡樂的笑聲。我擠過去一看,原來不是在看螞蟻,是在看漫畫。
我是一個驕傲的人,心裡想,真幼稚,就一本漫畫,你們至於嗎。至於。當天晚上,在一個女教師的“脅迫”之下,我終於把那本破舊的《父與子》借了過來。我只用了十幾分鍾就把這本天才的畫冊給翻完了。迫不及待啊,我只能囫圇吞棗。吞完了,我即刻刷牙、洗臉、洗腳、上床,把自己裹暖和了,把閱讀的架勢端足了,然後,一頁一頁地“反芻”。我是一頭年輕的、懶散的、暖洋洋的公牛,我得含英咀華。
是的,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不是父愛,而是父親的失措與癲狂。在父親黔驢技窮的時候,他動不動就要把他的孩子拉過來,對著孩子的屁股就是一頓暴揍。然而,我要強調的是,這不是暴力,更不是家暴。骨子裡,它恰恰體現的是平等,父與子的平等,人與人的平等。在平等這個大前提下,兒子蠱惑了父親,父親又“玩不過”兒子,除了打孩子的屁屁,他又能做什麼呢?
我至今還記得我們父子共讀《父與子》的場景,可以說歷歷在目。孩子就坐在我的膝蓋上,我呢,只能把下巴擱在他的肩頭。他的脖子上依稀還有乳臭。只有我知道,這是現場,同時也暗含著歷史,它是感人至深的。那時候孩子還不識字,但是,他稚嫩的、瀰漫著乳臭的理解力給他帶來無邊的歡樂。他開心哪。他不允許我翻書,他要親自翻,一邊翻,一邊笑,肩膀都聳動起來了,咯咯的。光看書還不過癮,他命令我把他的小身體翻過來,他要我打他的小屁屁。這一來我們也就是“父與子”了。我打一下,他就笑一次,一直笑到他岔了氣。我能體會得到,他品嚐到了“做兒子”最純正、最天然的樂趣。
我的孩子現在讀大學,比我高,比我壯。我還有機會讓他坐在我的膝蓋上嗎?開什麼玩笑呢。他現在的脊背差不多就是一面牆,一屁股能把我坐死。我已經是他嘴裡的“老帥哥”了。我再也不能做一個“那樣”的父親了,“老帥哥”我完了。我只能等。等他有了孩子,我再來過這把老癮。
都說爺爺格外疼愛孫輩,所謂的“隔代疼”。是真的嗎?未必。哪一個做父親的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些許歉疚?多少有一些。可是,機會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是生活提升了業已失去機會的父親,他站得更高,領悟得也更深。他的父愛提純了,他會愛了。可生活的遺憾就在這裡,你會了,不等於你還有機會。你只能把你的父愛一股腦兒地奉獻給孫輩。爺爺一定是愛孫輩的,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本質上,“隔代疼”依然是父愛,是在追逝伴隨著一絲遺憾的、被放大了的、代償的父愛。
所以呢,我很想對年輕的父親說,不要抱怨,你要把握好。帶上《父與子》,把你的孩子放到你的膝蓋上,把你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把你的記憶力聚攏起來,把你的感受調動起來。相信我,這個日常的、普通的畫面不可能恆久。它的動人之處在未來。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只是說說的。什麼也擋不住孩子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