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1997年的大強,
我是未來的你。
1997年,時間很快,轉眼之間你上大三,已經是學校裡的老油條了。你已經完全適應並享受著大學的生活,忙碌而快樂。
從高中到了大學,從一個小地方來到大城市,你充滿了好奇,不斷的嘗試新的東西。
你跟南京的同學開始了第一次打網球,並在畢業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每週還堅持和朋友們去鍛鍊;你跟天津的同學學習了打橋牌,並獲得了全校的橋牌比賽第二名;你跟南寧來的同學學習彈吉他,畢業後的最初2年,能與你的孤獨相伴的,就是心愛的吉他;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你嘗試了很多東西,在我現在看來,這是你在大學做得最正確的行為之一。
原因不是你學會了什麼,而是激發和培養了你的“好奇心”。
20多年後,我才意識到——好奇心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為什麼呢?
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未來的世界發展太快了,沒有了好奇心,我們會很快地被淘汰。
當時的你,一定想象不到20多年以後,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是怎樣的。
電商、團購、社群、短影片、直播、手遊、吃雞、初音未來、無人駕駛、3D電影、健身環……
1997年的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你要知道,這些東西以後不僅可能是你的工作內容,更是你無時無刻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要跟上時代的發展,需要對於新湧現的東西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第二,人生本沒有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自我的定義:來自對生命和世界的探索。
你和我的小時候,都受過“正統的教育”,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就是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最好成為各種“家”(科學家、藝術家、作家……)。
錯了!那不是人生的意義,那只是一個目標而已。
目標與好奇心的區別是:目標支撐不了你人生的意義,而好奇心可以。
因為,目標有可能實現,有可能實現不了。
如果目標無法實現,你會失落;而目標如果實現了,但是沒有新的目標的話,你也會彷徨,彷彿失去了人生的動力。
所以,按照現在的一個流行說法,你要尋找一個“無限的遊戲”作為你人生前進的永久動力,因為它永遠沒有盡頭。
然而,我們總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失去了好奇心。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我們開始患得患失,更願意躺在自己的舒適區中,不斷展現最好的一面“給別人證明”——自己所謂的聰明或者成功。
而其實,我們剛出生時,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甚至我們連走路都不會,於是我們在不斷的跌倒中,終於學會了走、學會了跑。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我們對很多事情有了固有的經驗和知識後,我們開始害怕別人看到我們的無知,害怕別人對我們的嘲笑,於是開始“欺騙”自己:
“我喜歡現在的生活。”
“那些新東西不適合我。”
“這把年紀,不要再折騰了。”
而事實上,我們是害怕了,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的眼光、評價,以至於只願意重複自己熟悉的東西。
我們丟失了與生俱來的探索精神,再也不能像1歲的孩子一樣,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1997年的你,可能還無法意識到這個精神有多可貴。
但是,二十多年以後的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人生的彷徨的本質,不是沒有目標,而是因為恐懼而喪失了好奇心,以至於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你能深深地記住你在大學裡所做的這些新嘗試時的那種心境——樂在其中而不執著於結果。
愛因斯坦有一個很經典的“凡爾賽言論”:“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只是好奇心極強而已。”(當然,你不明白什麼是凡爾賽。)
但是,他卻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人生本沒有意義,而所謂的意義,不過是讓我們以好奇心去了解社會、經濟、文學,甚至是整個世界。
最後,我對1997年的你的建議總結起來,引用喬布斯的一句話(你未來會知道喬布斯是誰):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