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有一個特別古怪的朋友,自我認識他開始,他的微信就遮蔽了爸爸媽媽還有妹妹,相戀兩年感情穩定的女友微信也被在某一天被其莫名拉黑,兩個人平時只通過打電話、發簡訊的方式聯絡。女友擔心他是不是劈腿出軌,開始關注他的抖音、網路購物記錄甚至網易雲聽歌記錄,結果被他發現以後,統統設定為個人隱私,不許女友關注。為此女友頻繁提出與其分手,結果每一次他又小心翼翼去和女友道歉和好,但就是死活不讓女友關注他的朋友圈,瞭解他的內心。

越是親密的人,越是抗拒建立緊密的聯結,這種現象,被稱作“迴避型依戀”。就像我這位朋友一樣,他並非不在乎自己的父母妹妹和女友,但是他卻害怕和他們之間建立起緊密的情感連結,對於親密關係,他採取的是迴避的態度。

01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和擁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相處,你會發現自己永遠陷入在一個“你追他跑”的死迴圈。“迴避型依戀”本質上就屬於一種不安全依戀模式,而具備這種依戀模式的人普遍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排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2. 自尊水平低,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3. 非常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4. 過分追求獨立,渴望自己的私密空間

5. 抗拒社交

6. 放大挫折感,處理人際關係時傾向於逃避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是一種非常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他渴望被人關心,愛,但是一旦有人真的這麼做的時候,他又會想要逃離。

02 逃離親密關係的本質,是缺乏在親密關係中的自信

當孩子在幼年時期無法從家庭中獲得正向反饋,比如引導、鼓勵、包容等積極情緒,而更多的是受到家人的批評、否定、打壓,那麼這個孩子將會缺乏內在能量,伴隨他一生而來的將是自卑、挫敗感,孩子無法感知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就會形成低自尊人格。

我們回想一下,生活中是否總有一部分人總是覺得自己過得不順心,感覺做什麼都做不好?

他們是真的做什麼都做不好嗎?其實這與他們所處的能量場有關。

每一個自卑孩子的背後,都藏著負能量的父母。

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越高,即自我價值感高,他的自律程度也會越高,比如一個每一門課都不太優秀的學生,一旦自己或者被他人發現具有潛能考高分的學科,那麼在對這門科目學習的時候,他也會更加的認真;比如一個人發現自己具備演講表達的天賦,能從中不斷收穫到正反饋,那麼他同樣願意把更多時間投入到精進自己的口才上。簡單說來,就是當孩子在做某件事收穫到了正反饋,那麼他將願意主動將這件事做得更好,而這,又會帶來一個更加良好的反饋迴圈,長此以往,孩子將變得越來越自信和自律。

而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如果總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批評否定,孩子不但會形成低自尊人格,而且還會恐懼親密關係,也就是形成迴避型人格。

批評指責本質上是屬於負面糟糕的情緒體驗,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而人,是具備自我保護機制的,一旦這種壓力超過了可承受範圍,那麼孩子就會本能的選擇逃跑。

人在處理伴侶、親子之間親密關係的能力,是從和父母相處之間獲得,一旦孩子形成會迴避型人格,那麼當他長大以後,很容易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恐懼建立親密關係,每當他想要進一步和他人建立起親密連結時,幼年時原生家庭帶給他的糟糕情緒體驗便會跳出來告訴他:你肯定不行的,你一定會失敗的,你那麼糟糕,他一定會離開你的。這一類人往往害怕步入婚姻,即便結婚,他們也會要求伴侶給他們絕對的私密空間,因為只有呆在自己的空間裡,他才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不必接受指責。這也是為什麼我那位朋友在和女友感情穩定談婚論嫁之後開始選擇拉黑女友微信,因為他潛意識已經把女友當做家人,而幼年時被家人批評的恐懼經驗讓他面對和女友進一步加深的親密關係感到害怕和不安,於是他的迴避型人格跳了出來,他開始想要從這段親密關係裡逃走。

第二個問題就是喜歡逃避,幼年時期頻繁受挫的負面體驗很容易讓人形成習得性無助,而這反映在現實中就是會害怕挑戰以及失敗。迴避型人格的人在工作中經常會在潛意識裡把難度誇大並感覺自己難以完成,為了避免這種失敗感,有部分迴避型人格的人會選擇不戰而敗。除此之外,當他們面對難以處理的人際關係問題時,也會傾向於選擇逃避,甚至會出現“冷暴力”的情況。

03 孩子其實並不需要“都是為了你好”

很多父母吐槽做爸媽太難了,自己處處為孩子考慮,孩子卻處處不領情,甚至還覺得你煩,嘮叨。熟不知,父母的每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正剝奪著孩子作為個體選擇的權利。

“我都是為了你好”,聽起來是十分具備溫情的一句話,然而卻在某種意義上存在著情感綁架的嫌疑。父母一味為了孩子好,是否會讓孩子產生心理愧疚感,而這種愧疚感,會不會又反過來捆綁孩子,從而讓孩子屈從於父母之下,放棄自己的主見呢?

這種“以愛之名”控制孩子的養育方式在很多家庭都非常常見,家長總覺得自己人生經驗豐富,能夠給孩子指出一條明路,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不但會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還有可能形成迴避型人格。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邊界感”,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分割點,當父母缺乏邊界感時,就會把自己的意志強行加在孩子身上,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和家長的意志就會發生衝突,而當孩子的意志長期被家長壓制時,特別是家長採用批評否定的壓制方式,孩子就會變得膽小畏縮,甚至自卑。長期生活在父母一手代辦的狀態下,孩子長大之後也難以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04 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成年禮,就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迴避型人格產生的本質原因在於孩子自幼年時,便不斷受到父母的批評否定,導致對親密關係恐懼。

而家長對孩子的批評否定很大原因來自於家長無法認同孩子,接納孩子,於是想要透過施展自己的權威控制孩子,熟不知這樣強加的控制,更加加深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控制慾太強的父母,難以收穫到一個自信、開朗和快樂的孩子。

“都是為了你好”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好,他們更想要內心獨立豐盈,想要勇於嘗試並不斷獲得自我成就感的人生,他們,更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因此,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成年禮,就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從孩子有自主意識的那一刻起,多給孩子一些信任,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各種嘗試,去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應該是導師一般的存在,而不是把孩子背在背上跑完全程的負重黃牛。若孩子與我們之間觀念有所差異,那更是好事,說明孩子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又怎能因此斷定孩子不行呢?

所以呀,沒事多操心操心自己,有空天天替孩子做決定,不如來幾套美容操、幾杯上好茗茶,生活豈不更悠然自在,孩子反而與你更加親密!

11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判斷有沒有好感的方法,如果有這些行為99%可以確定對你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