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想要獲得快樂,就必須先下苦工、取得成功。

可是,為什麼那麼多在大眾看來已經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頂尖大學的天之驕子、風光無限的名人明星、大權在握的高官,還有身家過億的富豪……他們仍然不快樂?甚至罹患精神心理障礙?

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家肖恩·阿克爾(Shawn Achor)在一次TED演講中給出了和啟示。

肖恩·阿克爾認為,絕大部分人對“成功”和“快樂”之間的關係理解錯了。並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帶來快樂。因為當人們獲得了一定的成功時,往往只會一時欣喜,接著又會開始追求下一個階段的目標,不斷自我施壓,結果還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

他認為,人們不應將快樂視為成功的結果。相反,我們應找到令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方法,訓練大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樂,然後我們的大腦學習中心會啟用,學習、工作能力會提高,創造力得到激發,然後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將此稱為“快樂優勢論”。

肖恩還介紹了一個有助於培養積極心態的方法,在連續21天內有意識地覺察能令自己快樂、感恩的事,並且學會表達出來。他的實驗結果指出,這種方法能幫助上班族群體形成一種新的大腦模式,以更積極的心態看待這個世界。

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肖恩的是有一定價值的。他從事的積極心理學研究是近20年來興起的一門心理學學科,在國外尤為盛行。在國內,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便是積極心理學的先行者。

傳統心理學更普遍心理規律和心理行為異常,而積極心理學開闢了另一個角度。它更注重於研究個體的積極體驗和積極的人格特質,揭示這些因素對我們的生活、心理成長產生的積極影響,並衍生出相應的心理干預理論和技巧。

所以,它的主要面向物件為“心理亞健康人群”。對於這個群體而言,肖恩的“21天快樂優勢訓練法”是非常可取的。

人類的認知性質與情緒性質是一致的;當我們注意到生活中積極的一面,產生正性的情緒時,思維、認知也會變得更有正能量,內驅力增強,這又進一步促進我們體驗到正性情緒。而在愉悅、輕鬆甚至是興奮的情緒下,大腦的學習能力、反應能力會提高,這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的“大腦奧秘”。

不過,對於病情比較嚴重的精神心理患者來說,對這種方法就要謹慎得多了。一不小心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即使使用,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和條件。

我們在臨床心理干預中,也會運用一些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主要是在患者的大部分心理創傷得以修復、情緒較穩定後,再引導其建立積極的認知,後續遇到不如意和打擊時,能有意識地調整心態,積極應對。這樣可以儘量降低後續再形成疊加性的心理創傷的風險。

還有,我們為學生患者建立高效學習狀態時,核心原理也是先調動患者積極的情緒,再將這種情緒與學習情境和學習行為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與肖恩的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我們的更加高效,而且能夠實現個體化和精準化。

可是,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一定是患者的大部分心理創傷得到修復後,情緒比較穩定,認知比較理性。

否則,如果患者情緒症狀和災難化思維嚴重,還有敏感、多疑、容易將別人的好意當壞意的偏執型人格改變,如果此時還勸他們練習積極思維,他們很容易從負面角度去理解:“你們就是怪我心態不夠積極”,反而產生強烈的負性情緒。

而且,很多抑鬱症、雙相障礙患者的病情嚴重時,是難以透過回憶快樂的事而喚起其正性情緒體驗的。如果有那麼容易快樂起來,那他們就不是病人了。當他們努力想了,但無法達到期待的效果時,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明明生活裡有開心的事,但我就是開心不起來,我真是太不積極了”

所以,希望患者父母對積極心理學有一定的理性認知,不要隨便引導孩子使用,更不要逼迫。即使父母想參考,也一定要先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在親子關係比較親密,孩子的病情有較大緩解之後再嘗試使用。

還有,要注意,積極心理學是讓我們對待生活有積極的心態,這是一種基於現實情況的理性思維方式;而不是給自己灌“心靈雞湯”、打雞血,低估了現實困難,更不是狂妄自大、盲目樂觀的類似輕躁狂發作狀態。

否則,一旦在現實中遭受到重大打擊,反而很可能會引發抑鬱發作,後續還有可能被診斷為雙相障礙。

肖恩在演講中還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相:

“我們發現,在預測個人事業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因素裡,只有25%是由IQ決定的;其餘75%則是由我們的積極程度、人際關係,以及把壓力視為挑戰而不是威脅的能力而決定的。”

換言之,影響我們是否能獲得成功的因素裡,最重要的是逆商(AQ,積極程度,把壓力視為挑戰而不是威脅的能力),然後是情商(EQ,人際關係就屬此類),最後才是智商(IQ)。

只有逆商高,才能在遇到困難和一時的失敗時,有意識地看到“壞事”的積極面,即使加強自我反省,總結不足,在短時間內實現自我提升,最終令“壞事”變好事。

而只有情商高,我們才能整體保持平和、積極的心境,與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良好的社會支援體系中獲得幸福感。

所以,學校裡的學習成績主要體現的是智商,這並非是影響成功的最大因素。如果孩子雖然當下成績優秀,但抗挫敗能力差,無法接受失敗,跟父母、老師和同學的關係也不好,那他後續幾乎沒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希望這個真相能夠令家長們擺正家庭教育的心態,不要一味追求成績,因小失大。

當然,當孩子遇到打擊一蹶不振時,也不要指責他們“脆弱”或者“玻璃心”。逆商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後天習得的。

此時,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沮喪,然後引導孩子從長遠的、甚至一生的角度去看待當下的困難。調動起他們的積極心態後,再一起想辦法逐步解決難題。當孩子有所進步,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具體化的認可,並引導孩子也學會自我肯定!

1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路遙:一天3包只抽好煙,6年抽掉三五套房,一輩子只存了一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