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讓時間陪你慢慢變富》,作者李笑來是原新東方的英語老師,辭職後轉向寫作和投資領域,因為其獨特的見解和不拘一格的投資風格而頗受爭議,看到書中的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作者說要實現成功,必須踐行,做到“人至踐則無敵“,踐是實踐的踐。
確實如此,動手能力非常重要,一個成功的人,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理論和想法,還需要強大的實踐能力,將想法付諸行動。
01為什麼說實踐更重要?
“知道了”和“學會了”之間,其實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動手實踐是彌補這個距離的最佳方法。
我們有很多的先知經驗,如何讓這些經驗知識發揮作用?必須立足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到一個國家的政策方針的指定,小到一個人學習和事業的追求,都要立足與此。
而如何落地執行,動手能力最重要。原因很簡單:計劃停留在口頭上,永遠無法變成現實成功。很多想法,開始做了,往往已經成功了一半。
02知易行難
很多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去問一個學生,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不外乎好好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勤于思考,不玩遊戲,不浪費時間,認真不粗心。
但是要成為好學生,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真正能夠堅持行動的少數人才能達到這個結果。
又比如要在股市裡賺到錢,大家都知道就是在股票價格低位的時候買進,股票價格漲到高位的時候賣出,這樣就能賺到錢。但是現實中真正能夠賺到錢的股民永遠是少數人,十個裡面連一個都不到。
光靠心裡明白如何去做是沒有用處的,需要設定嚴格的計劃和紀律,然後嚴格的去行動和執行。
03行動起來:懶惰是成功的障礙
積跬步才能致千里,積小流才能成江海。如果沒有行動的過程,結果無從談起。如何行動,先設立一個小目標,比如每天閱讀,寫作,或者健身跑步,先從小處入手,往往動起來,假以時日,結果的達成就會水到渠成。
比如寫作,我們沒法做到每天寫1萬字,這個是在當前的能力之外,可以先從寫500字,或者100字,50字開始,慢慢有了基礎,有了能力以後再一步步增加自己的寫作量。
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篤信勤能補拙和熟能生巧,每天固定時間坐到書桌前5到6個小時,強迫自己提筆寫作,即使沒有靈感也必須完成每天的計劃,他形容自己就像礦工,勤奮的挖礦,最終總能找到泉眼和寶藏。
很多人抱怨迷茫,沒有工作和人生的方向,其實最根本原因是這個“懶”,說工作沒有方向,手頭的工作太小沒有意思,要知道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從一件件小事情開始的,小事情做不好,做大事更是免談,這就是古人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
由小事入手,治大國如烹小鮮,做事的方法是共通的。與其糾結於方向和目標的迷茫,不如踏踏實實從手頭和身邊的事情開始做起,從手頭工作和生活的小目標開始積累和完成,大的目標最終也會水到渠成。
04動手做事並不是只做不看
培養行動和自律的習慣,是達到成功境界不可或缺的能力。而低頭做事的同時,一定要抬頭看路,知道行動的方向和目標,並善於總結方法,做到下一次更好的動手實踐。
很多事情,計劃做的再詳細和周密,動手開始做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預料之外的狀況,但是不能因為顧慮意外而等到萬事俱備才開始,那時候往往已經錯過了最好時機。這就要求我們邊做邊看,我們講知行合一,用知識指導行動,實踐出真知,而知識也反過來影響和提升我們的實踐技巧和能力。
05知行合一:心學的最高境界
說到知行合一,就要提到著名的王陽明,王陽明精通儒、釋、道三學,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心學”,是明代以後最著名的哲學思想之一,影響了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東亞文化圈從明代至今的數百年。
王陽明一生功勳卓著,不僅是一位大哲學家,也是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文學造詣也非常高。他主張“知行合一”,即”知”和”行”互為表裡,不可分離,不“行”不能稱之為真“知”。而如何行,如何在“知”的方向上正確的行,考驗的就是個人的實踐和動手能力。
做到知行合一,既有豐富的知識體系,也有強大的實踐和動手能力,才能“世事洞明皆學問,萬事練達皆文章”,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知道怎麼做很重要,而動手去做更加重要。
克服懶惰心理,養成行動和自律的習慣,在行動中去提升實踐能力和認知能力,達到知行合一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