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日記所為何物?

先聊聊日記。

從時間上來說,人生是線性的,但現實的場景往往互相割裂,和不同的朋友吃飯、在不同的社群衝浪、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任何一種交流行為都基於雙方此前構築的共識,而共識的基礎並不相同。長篇文字需要在調性上前後一致,日記這樣的長期輸出又需要統一的語言規則。如果和 A 同學聊天時有 B 同學加入,而 B 同學不像 A 同學那樣關係緊密,對話節奏也因此改變,這樣的事情記錄在文字上時,有必要做出註釋,不然日後回看會產生疑惑。一種應對的方法是簡化資訊,不記錄全部的對話過程,只記下某幾句話和相應的思考,更方便,也能鍛鍊大腦將資訊壓縮為知識的能力。但簡化的過程不一定是即時的,也不一定是當天完成,而可能要在對話發生很久以後的某個時間。所以依然不適合寫成日記——不然的話你還是要加上一串註釋,「今天走在路上的時候想起,正月的某日我曾和某某聚會時聊到某某某」,煩不勝煩。這些只具備微小資訊量、耗費精力但實際不生產多少價值的文字,就是我們在構築文章、遵循規則時產生的內卷。阿西莫夫的著作《銀河帝國》裡有一個有趣的章節,當帝國的外交官來早期基地視察時,嘰裡呱啦說了幾天的官話;待他離開,符號學家將其語言中所有文字一一對照之後發現,全部都是前後消解、並無實際含義的廢話。如果日記裡都要寫滿這種東西,那實在是非常痛苦。

於是,在長期的思考和多次的嘗試後,接下來我來為大家介紹我的記錄自我的系統的迭代過程。

紙筆時代

嚴格來說我從沒有用紙筆寫過日記,因為孩童時期無非就是吃喝玩樂,細膩的情緒和思索就算寫也只會用作文筆法,堆砌修辭,但既然寫出來又沒有人看,那確實沒什麼好寫了。我並不聰明,也不擅長總結歸納生活中的情節,所以即便要寫,也更喜歡寫陌生化的東西。在思考和表達能力逐步開竅以前,我更常寫點詩或者小說。當時並無察覺,事後來看的話,那些創作背後都是對所接觸的文藝作品的低階仿寫。

作為蘇北學生,可以說飽受填鴨式教育之苦,每天在校十六小時,高中更是每月休息一天,強度遠超 996。沒有娛樂,所以苦悶中的一個消遣就是寫寫思考札箋。在養成價值觀的歲月,我在文具店買到的封皮浮誇、內頁粗糙的本子上寫下了幾萬字。內容無所不包,有時寫怎麼用鴨蛋做披薩,有時寫宇宙的存在和消失。而且全是不上臺面的胡扯,閉門造車,消磨時光。寫不合群的企鵝從南極游到北極,寫紙飛躍大火,寫一個男孩在三岔路口的選擇,而每條路都通向被魚吃掉的結局。這不算日記,這是創作,對抗虛無的創作。

電腦時代設計

高一軍訓時跑操需要扛班旗,旗要各班自己設計。班主任說,誰會做圖,可以少來一天。我不會做圖,但也不想軍訓,所以舉手了。於是從那時起,我踏上了自學設計的軌道。等到高二,扁平化的 iOS7 釋出,我開始學習 UI 設計,並準備藝考。那時我的一大興趣是學習 UI 動效。老 PC 無力承載各種渲染工作。諮詢了一些設計師朋友後,我讓家裡配了一臺頂配 MacBook Pro。貴,也真的值。七年過去了,我現在還是用著它敲出這篇文章。

高中時的班旗製作

MG

從效能捉襟見肘的老 PC 到頂配 MacBook Pro,生產力提升是飛躍式的。紙筆不再能滿足我的創作慾望,甚至文字也不能。我盯上了當時小眾且火熱的領域—— MG 動畫,Motion Graphics Design。

MG 的崛起和扁平化設計潮流關係密切。有設計師大佬說,審美是個圈,擬物和扁平遲早會互相輪迴。如今看看 macOS Big Sur 的圖示,似乎確實如此。時代總是盤旋進步的吧,可惜母公司沒有熬到出頭之日。彼時的影片創作還是門檻很高的事情,優酷土豆還沒合併,家庭 DV 盛行,大多數設計師還在用 PC 工作,Sketch 沒釋出,大家都在用 PS 做 UI。MG 這種新興領域,中文教程匱乏,摳關鍵幀的繁瑣流程十分勸退。據說當年大佬們接 MG 商單的底價是 500/秒。藝考需要作品集,顯然,還從未有人用 MG 的方式做過作品集。我捧著時下最先進的 MacBook,摩拳擦掌。最終,靠著翻閱無數教程的自學經歷,拿到的成績還算不錯。

一個片段。現在看來當然幼稚,但當時自己很開心。

影片

在無人指教的情況下依靠網上的教程學習,很大程度地鍛鍊了我處理事務的能力。同時也要認真感謝所有教程的作者們,對苦於摸索的人來講,教程就是黑夜裡的燈塔。

也正由於對教程作者們的敬佩,當掌握了影片製作技術後,我也琢磨著可以製作自己的教程。正好,我對抓娃娃還算拿手,2016 年時有夥伴問我抓娃娃的技巧,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可以做成影片教程。在投入數百元進行實踐和總結歸納後,就開始了人生第一部教程的製作。Page 寫稿,Keynote 製作講案和簡單動畫,iPhone 錄音,Final Cut 剪輯,Aegisub 製作時間軸,Submerge 壓制。我把影片傳到剛註冊的 B 站賬號上,出乎意料的反響還不錯。

再後來,我慢慢改進了工作流程,增加 Xmind/幕布製作大綱環節,Aegisub 變成 Arctime Pro,某寶淘了一盞現已停產的 Blue 尼斯麥克風,如今又替換為播客圈的熱門選手舒爾 MV51。原本我在優酷、騰訊影片更新作品,因為沒有社群氛圍,兩家也不重視 UGC 發展,後來便遷移到 B 站。我對粉絲運營不是很看重,也就一直是個踝部 UP 主,但嘗試過很多型別,從教程到品牌分析、UI 動效、Vlog、電影混剪、美食、遊戲、MV,甚至鬼畜和脫口秀。品牌化或者打造人設從而變現從不是我做影片的初心,記錄才是。沒有必要侷限某一領域,或者往受眾多的方向深耕,多探索未知的方向,自己喜歡就好。

如果你有做影片的打算,也可以參考我的製作流程。目前的絕大部分職業 UP 在做動畫時都選擇 AE,我覺得不適合中小 UP,投入太多,不如試試 Keynote,免費,簡單,方便。若有興趣,可以翻看我的 Keynote 系列教程。

自定義工具欄

Pages 雖然好,但總要在 A4 大小的頁面上費勁排版,實在不舒服。於是我轉投了 Markdown 的懷抱。本文即用 Markdown.app 完成,目前絕大部分長文創作也遷移過來了,留下 Pages 解決一些需要列印的或短文章的需求,Focus Note 解決記筆記的需求。

記日記的 Notion

Notion 的好處無語多言,一言以蔽之就是優雅。然而它也是一個需要花費不少精力投入學習的軟體,這其實蠻令人頭疼。有不少次我準備認真用 Notion 記日記,卻又逐步放棄擱置。而那些擱置的內容,失去 Database 的載體也幾乎無處遷移。也許是還不夠熟練吧,Notion 對我而言,太容易被形式所累了,不適合日記,倒是用來做某些管理還不錯。比如,我用它來製作忽左忽右的筆記,管理付費軟體,寫詩,也用來記賬,稍後會講。

為「忽左忽右」撰寫筆記

移動時代

雖說是代際變化,但當然不是朝暮之間,電腦仍是我輸出主力,只是慢慢在把某些大而全的工作消解掉,作為碎片資訊在手機上完成。我想這是很合適的,因為正如前文所說,碎片化輸出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手機天生就是幹這個的。

即刻

即刻是我很喜歡的社群,也頗有因緣。從最早做「即刻鎮」概念圖,到後來的一系列圍繞即刻的小創作,記錄即刻的變化,也記錄我自己的成長。越來越少發朋友圈的同時,又常常在即刻發些有的沒的。尤其喜歡「浴室沉思」這個 tag,可以碎片記錄平時的想法,並得到即時反饋。雖然最早使用即刻是為了獵取資訊,但轉型社群化以後,我又在上面交到了不少朋友。同溫層的朋友真的值得珍惜。幾年來辭舊迎新,我也混成了一個常駐民。用它某一年的 slogan 來說,記錄我,遇見你。嗯,我確實是這麼用的。

很喜歡即刻的氛圍,就圍繞著做了一些概念圖

我的很多資訊攝入渠道都是即友推薦的,比如聽播客。

播客就是這樣一個絕佳的載體。影片太重,文字太主觀,不如記下家人朋友們的聲音,也記下他們的故事,開心、善良、失意、痛苦。一個漫長的小時下來,你就記錄了 ta 人生的一部分。

我目前最滿意的一期播客,就是邀請大姨夫講了他知青時的故事。五十年前,春節剛過,十七歲的他收拾好行李,從無錫到蘇北下鄉。他的一生就此改變。採訪那天大姨夫講了兩個小時,我中間幾乎沒有插話。大半輩子的喜怒哀樂,趣事逸聞,這樣的事情很難用影片記錄,文字也表達不出,唯有親自講述,才有重現舊日的魅力。這種型別的播客並不多,推薦大家多多嘗試。

我的播客製作流程是,舒爾 MV51 前期錄製,GarageBand 剪輯,Keynote 做頭圖,託管在 Typlog,收聽在小宇宙。

由大姨夫口述的播客

Flomo

人是碎片的。

倘若把世界比作程式碼橫流的電子場域,那生活其中的我們就是由無數資料構成的有機體。絕大部分的資料閱後即焚,隨著記憶的消失升入位元桶之中;少部分留下了的,便成為資訊。記錄是防止資訊流失的方法,也是防止自己流失的方法。既然如前文所說,共識是分裂的,場景是分裂的,思考是碎片的,資訊是碎片的,那麼記錄也應該是碎片的,故而自己也是碎片且分裂的。當然如此了,人有不同的成長階段,從長相到認知都可以翻天覆地,自然是分裂又碎片了。於是,日記也應該碎片輸入。

所以我很自然地被 Flomo 吸引了。輕巧適宜,碎片輸入每日想法,定時回看,標籤管理,簡直打滿痛點。很多人都有用微博/微信置頂的檔案助手/備忘錄記錄想法的經驗,而 Flomo 全無門檻,只要把服務號置頂,繫結後就可以將輸入內容同步到賬號裡去,還可以隨時隨地編輯。同時也支援匯出,毫無疑問的寶藏軟體,我幾乎逢人安利。

2020年的寶藏軟體

記賬的 Notion

人也是統一的。我們需要在碎片中尋找秩序,用以構建自我。這個秩序就是時間。

我們用「長大了」來形容一個人前後的變化,用「先來後到」來作為世界通用的資源分配方法,用「日曆」來安排工作生活,都是遵從時間的秩序。這幾乎是世間最底層的法則。但它並不完美,此時又會衍生一些「演算法」來幫助社會更好地運作,比如公交上的讓座行為,透過道德修正先來後到規則照顧不到的人群。

日記也是這樣的,很多人之所以寫日記,目的就是記錄自己的變化,若是不打上時間,那就成了長篇紀實寫作,不管好不好看,似乎對自我就不再有什麼參考價值了。而如果碎片化地記錄日記,時間在其中的作用也很難體現。

我需要一些線性的視角來觀察自己。日記堅持不下來,我苦思冥想後的方法,是記賬。

小部分賬單擷取

我用 Notion 把過去一學期的每一頓飯都記錄了下來,配合拍攝的照片,形成了非常完整的資料。為什麼不用記賬軟體呢?因為除了價格,我還想記菜名、飲品、屬性(校外/內,早/午/晚/宵夜,堂食/外賣)、店名(已記 42 家,加上自制共 43 個)、評價(將就、一般、不錯、好、絕了)、同行人、備註等。這樣詳細且高度自由的資料,即使大名鼎鼎的 MoneyWiz 也不能完成,如果用 Airtable,或者國內的對標產品 SeaTable、HIPA、treelab、明道雲等,雖然可以實現,但價格、便捷度、資料安全都需要考量,不如使用教育期免費的 Notion。但這並不是記賬軟體的缺陷,因為這份賬單的目的本就不是純粹的財務記錄,而重在以多元的標籤構建我對當天的線性記憶。因為三餐的順序是固定的,時段也基本相同,所以可以很好地配合 Flomo、即刻,讓我回想起某天做了什麼。

賬單每個月匯出 CSV 格式,在 Numbers 中備份,做基礎的平均價格計算、總價計算、平均評分等。若有餘力,可以使用 SPSS、Tableau 等軟體進行資料視覺化展示,我比較推薦的是用 Numbers + Tableau 完成簡單的圖表,再使用 Keynote 做細緻的圖片。若你還有蒐集健康資料的習慣,那麼透過分析,你就可以瞭解自己的夜宵頻次與體重的關係、運動種類與飲水頻次的關係、不同店面和口味的外賣對健康狀況的影響等等。

十一月份飲品選擇的種類與頻率

總結

從初中時花花綠綠的小本子算起,用創作來記錄自我的日子已有十年。

文字、詩歌、音樂、影片、動畫、設計、播客、賬本;紙筆、Pages、Xmind、幕布、Keynote、PS、AE、Final Cut、Sketch、即刻、Magicavoxel、GarageBand、Markdown.app、Notion、Flomo ……媒介數不勝數,軟體也一茬接著一茬。本文只摘錄出漫長十年中的一部分,其中影片製作、Keynote 演示、動畫製作、詩歌寫作、資料分析和視覺化製作等等,日後有機會都可以詳細介紹。從厚厚幾沓的本子到空間告急的硬碟,世界的變化是很快的,每個人的日常也被嚼碎在了科技進步的牙齒縫裡。有時,我嘗試記錄些什麼的時候,總覺得所有事物最後還是會走向終結,所有挽留都是徒勞。然而,誰可以拒絕用手指劃過銀河的浪漫呢?沒錯,最終一切都會消失。但我存在過。記錄下的東西,圍繞自我的那些創作也不一定要被他人發現和理解,因為記錄本身就已是自我的實現。

1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十年未見,當初的安卓大佬已經不再牛逼,生活讓他承受了太多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