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羅文娟 |作者

樸素的樹、如歡 |編輯

《三塊廣告牌》|圖源

涼子訪談錄最近來了一個姑娘阿靜。

她說自己的人生活反了。

以前“我什麼都不想要,就只想要賺錢,買豪車豪宅。”

可物質上滿足之後,她開始質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沒有朋友,不開心不知道跟誰說。

越長大,越覺得身邊的人看上的,都是自己身上的資源,關係一點都不純粹。

她開始厭倦生活。

終於,瀕臨崩潰時,她放棄一切。只要了一臺車,和一張一萬額度的信用卡。

她決定重新活一次。不再事事逞強,放下防備和偽裝,活得自在一些。

訪談的過程,彈幕一片噓聲:

“凡爾賽吧,有錢人才說感覺不到愛了,我都感覺不到活著”

“羨慕,小姐姐的人生分我過過”

“富婆,酸了”

可當我看到她一邊擦眼淚一邊說:“童年受母親金錢觀念的影響,我從來沒有愛過一個人,我不知道什麼是愛”。

我知道這不是凡爾賽,而是典型的“內在放逐者”逆反。

內在放逐者,是內部家庭系統治療中的一個概念。

意思是我們內在很有生命力的部分,在成長過程中被傷得很深,也不被允許出現,就被排斥到了意識之外,所以被稱為內在放逐者。

這部分一直是被壓抑著的。

一旦有一天壓不住了,就會開始逆反。

電影《廊橋遺夢》,也是一個關於逆反的故事。

弗朗西斯卡是個家庭主婦,每天的生活,就是照顧老公和孩子。

日子一直這麼波瀾不驚地過。

直到有一天,丈夫和孩子外出,她遇到了攝影師羅伯特。

羅伯特的浪漫灑脫,勾起了她內在一直壓抑著的生命活力。

短暫的浪漫纏綿後,弗朗西斯卡面臨兩難抉擇:與情人私奔,還是留下來繼續做主婦。

掙扎了很久,最終弗朗西斯卡選擇了“真愛”。

一個傳統、保守的家庭主婦,誰能想到她會在夜色降臨時,邀約情人。

這股熱情,正是弗朗西斯卡身上隱藏著的“內在放逐者”。

這部電影上映時非常有爭議,有人認為它在為婚外戀正名。

但從心理層面來說,弗朗西斯卡在這個過程中,是在整合不同的內在自我。

其實,不止弗朗西斯卡,許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覺得自己這樣活沒意思,想換個活法,或者突然愛上之前的不喜歡的東西。

這可能就是內在放逐者在呈現。

中年逆反,為什麼?

內部家庭系統治療認為:人的內心就像一個家庭,有多個自我——管理者、消防員與放逐者。

放逐者是每個人內在較為脆弱的部分。

而管理者、消防員保護人不受傷害。

有些人的童年,照顧者對他們很嚴苛。

管理者為了好過一些,會沿襲這種高要求。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小米,非常優秀的外企高管,可她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生活沒有樂趣。

她小時候,只要考99分,父親就會陰著臉問,還有一分怎麼丟掉的。

小米就告訴自己:“不能對自己放低要求”。

於是,她內在隨心、輕鬆的部分,就成了危險。被“管理者”趕到了意識之外,成了“放逐者”。

在管理者的嚴格要求下,我們放逐了環境不喜歡的部分,這樣,在生命早期,會讓我們很快適應外界的生活。

涼子採訪的女孩阿靜,小學一年級,媽媽就會給她記帳,讓她長大還錢。

過年的時候,媽媽就跟她說:“你為什麼有紅包,是因為我先給出去了,別人才會給你,所以我給出多少,你就要還我多少”。

每到過年,阿靜就跑去找人要紅包:“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五塊不要,十塊拿來。”

她從小想的是,我要怎麼跟我媽劃清界限,我不要欠你的。

內在管理者讓她努力賺錢。

同時,她對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渴望就成了被“流放”的部分。

她與自己的內在放逐者越來越遠,越來越沒有連線。

可是,最關鍵的是:放逐者雖然脆弱,卻連線著生命力。

當內在管理者過於嚴苛時,內在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時候,就產生了我們經常看到的中年逆反。其實就是內在放逐者逆反。

這時候,人就會有一種“活得沒意思”的狀態,導致抑鬱、焦慮等,甚至會出現相關的身體疾病。

中年逆反的兩種方式:“往外扔”和“被佔領”

當管理者過度嚴格時,內在放逐者會有兩個反應。

a. 往外扔

前面提到的小米,對女兒考了幾分從來不管,美其名曰“寬鬆式教育”。

甚至,孩子主動提出喜歡畫畫,想報課外班時,她告訴孩子:“畫畫太辛苦了,一天坐幾個小時,影響身材。”

其實,小米內在是希望得到“寬鬆和欣賞”的,這個渴望在父親身上沒得到,就扔到孩子身上。

但關鍵在於,孩子自身想努力,她也覺得這是不好的,阻止了孩子想要學習與成長的生命力。

b. 被佔領

如果管理者鬆下來之後,放逐者就會隨之佔上風。

比如阿靜,還了媽媽的錢,買了別墅,內在管理者放鬆了。這時候,她開始關注內在感受,反而發現找不到活著的意義,這就是放逐者開始逆反了。

真正的自我覺醒

不一定是“中年逆反”

不管是往外扔,還是被佔領,代價都太大、太極端。

最關鍵的是,這樣的逆反,仍然是一個部分擠走另一部分。

類似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裡寫的: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就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就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玫瑰還是心口的一顆硃砂痣。

很多人會有一個誤區:把“逆反”等同於“覺醒”。

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自我成長。

但其實,這兩者之間有一個區別標準:

改變後的這個人,對之前的自己有沒有客觀公正的評價,行為上是完全的不容忍和反叛,還是在慢慢整合。

前者只是“逆反”,後者才是“覺醒”,是自我成長。

真正的自我成長是什麼樣子?

我有一位諮詢師朋友阿芬,學心理諮詢初期,回家總和父母吵架。

一次和我聊天時,我忍不住問她:“完全和父母對立起來,你真的開心嗎?”

她若有所思。

幾年後,她開始認識到父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優點。

也不再反感父母偶爾對自己的高要求,同時,也允許自己偶爾偷懶。

她理解的整合是:

當父親質疑她放棄還不錯的工作,跨行做諮詢師時,她不再感覺到巨大的恐慌,也沒有憤怒到炸,急著去和爸爸理論。

她感覺到的,更多是父親對自由職業的恐懼,以及對她的關懷。

父親的態度緩和了,告訴她:“頭幾年沒收入,有爸爸呢。”

既能容納父親的質疑,看見質疑背後的用意,也能容納自己的需要和堅持。

這就是內在管理者與放逐者握手言和。

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心理彈性。

真正的整合,要怎麼做?

羅傑斯說:“生命追求要活出全部的自我。”

每個人的生活,其實是內在不同部分自我渴望的集合。

你對生活隱約的不滿足感,其實是管理者、消防員與放逐者之間的不平衡造成的。

可以嘗試著:

a. 擬一個清單:想消滅的缺點

這些想消滅的部分,往往是我們身上沒有被好好對待的自我。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內在放逐者。

b. 與每一個特點握手言和

比如,你發現自己對錢苛刻,那你要做的,不是用一味地買買買來寵愛自己。

首先,你要去找到苛刻的成因,和它曾經起到的作用。

每一個缺點,在過去都真真切切地發揮過他的價值。

看到那個價值,感謝它。

“感謝你在我那麼小的時候,讓我省下許多錢,也讓我非常有賺錢的意識,充滿戰鬥力”。

之後,請它平衡自己的生活。

“現在,我希望自己有能力為正常的需求買單”。

c. 寫下你想要的狀態,從現在開始,帶著覺察一點點培養它

沒有做到的事情,在陷入自我批評時,跳出來看一看“這中間,自己做得好的部分是什麼”。

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你的反應會不一樣嗎?

在這個過程中,覺察你對自我的態度。

試著告訴自己:“我可以對自己好一點,我值得。”

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先培養自己這樣對待自己。

“中年逆反”是內在放逐者在發聲。

不要簡單地被這個聲音控制,也不要拒絕和消滅這個聲音。

試著帶著勇氣去傾聽它。

就像斯蒂芬·寇培在《你生命中的大事》裡說的“夜海之旅”:是在我們分裂的、不想要的、放逐到潛意識的世界中的自我碎片中旅行……

這一旅行的目標,就是一點點看清曾經被你壓抑的需求。

當你逐漸貼近真實的自我,對那些困擾你的念頭和衝動,也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做自己,不必拋棄全世界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美。Bessel van der Kolk

- The End -

作者簡介:羅文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ASIAEFT中國受邀助教,ASIAEFT受邀諮詢師體驗師。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時衝動!悔恨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