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
我們每一個都習慣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這是有牢固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基礎的,這種慣性的待在舒適區裡可以讓我們遠離風險和不確定性,會讓我們感到更加的安全、舒適和愜意。
目標很重要
比如我們習慣於坐電梯,即使有樓梯,即使你住的樓層不高,我們也往往會習慣於乘坐電梯,而不是步行走樓梯。再比如我們習慣了工作中開發客戶的方式,如果某一天領導交給我們一個超出常規模式的客戶拜訪,我們就會感到有壓力,會感到不舒適。
但是往往只有脫離了舒適區我們才能有所成長,比如去嘗試走樓梯對缺乏運動鍛鍊的人是一個好的機會,有助於提升身體的機能;比如勇於挑戰更難的客戶,才能讓我們的客戶開發能力得到持續提升,有助於我們業績的提升。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擺脫舒適區,進行“刻意練習”,樹立更高、更難的目標有助於我們提升自己,但是由於待在舒適區的誘惑力過於強大,我們很難有另外一種力量去推動我們主動地擺脫舒適區,我們到底該如何激發這種內在的力量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曾經非常的困惑,經過了冥思苦想,也經過了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挑戰和打擊,我自己悟出有兩點思考方式有助於我們擺脫舒適區。
首先是培養自己的目標感:
目標感是最高的目標,是自己最崇高的遠大的理想,不可能完全實現的理想。自己正滿懷希望地走在實現這個理想的路上,越來越接近這個理想,也許勞累,但心中是快樂。
我查了一下百科對目標感的定義,這裡要說的目標感與這個定義是不一樣的。大家都聽過“語感”一詞,語感就是你對語言的感受,是經常使用這一語言的感覺,語感可以幫助你判斷一句話一個詞是否用得妥帖,而有時候未必能說出所以然。這裡的目標感類似於語感,就是說你要把你的目標內化成你內心的感覺,時時刻刻都要讓自己記得自己的目標。
勇於離開舒適區
很多時候,我們制定了很多的目標,但是三分鐘熱度之後基本都束之高閣了,等到年底我們檢視目標的時候,發現目標變成了理想,這種目標是沒有意義的。而如果有目標感呢?比如我的目標是儘可能多運動,那麼我在面對對上3樓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不是習慣性的直接走入電梯,而是有停頓一下的動作,讓目標感自動出來:我要運動、要健身,我是不是可以走樓梯,時間允許的話選擇走樓梯。這個目標感就像“Hi,Siri”一樣,隨時處於被啟用的狀態。
比如我自己,我今年的一個重要的目標是練習英語,我就要把這個目標內化成我的目標感。之前在開車的時候,我一般會聽廣播或者自己喜歡的微信讀書等,現在開車的時候,當我想開啟微信讀書的時候,目標感馬上跳出來:你今天練了多久的英文,是不是現在要聽英文?如果我確實懶了,想聽聽小說。目標感又跳了出來:你確定嗎?如果有英文客戶在的話,你現在的英文能應付嗎?如果有一個需要英文的機會來的話,你能抓住嗎?這種目標感讓我增加了很多學習英文的時間。做飯的時候也是這樣,之前基本都是聽小說,現在很多時間都交給了英文。目標感驅動下,你會發現你其實有很多時間可以朝你的目標邁進。以前,你和目標漸行漸遠,就是因為並沒有把目標當成必須達成的任務,從而沒有內化成目標感。
很多人肯定會說,這樣豈不是很累?是的,剛開始的時候你肯定非常的不習慣,目標感就像一個嚴厲的父親或者老師,他就在旁邊看著你,鞭策著你,實際上努力脫離舒適區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就是一種自我的救贖。不過等你過了激烈的衝撞期之後,你會慢慢地習慣生活和工作圍繞著目標感來走,讓目標感來驅動你的生活和工作,這樣你會更快的達成一個又一個目標。
新年到了,我自己定的三個目標是職場專業的精進、英文的提升和自媒體的寫作,現在我努力讓這三個目標都內化成我的目標感,驅動我充實的向前。說實話,新年的這段時間,我過得比之前要累,每天面臨目標感的驅動和鞭策,但是感覺自己更加充實了,每天想著目標,每天的事情都是圍繞著目標來的,就不會有年底看到目標都記不起來的情況了。
其次有一個小技巧有助於目標感具有更強大的力量,那就是想象一下自己的絕境。在你的舒適區要戰勝你的目標感的時候,你要把自己想象到“背水一戰”的境地,比如你現在口袋裡只有5元錢,比如你的至親身患重病,比如發生了大地震,這時你會怎麼做?你還要再多玩幾局遊戲嗎?你還要多睡半個小時懶覺嗎?你還要保持自己肥胖的體重嗎?
其實現實生活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不會因為我們喜歡待在舒適區而一直給你提供舒適,它給你當頭一棒的時候,你要做的反映就是你平常應該做的事情。
目標感對抗舒適區,希望每一個都努力挑戰自己,遇見一個又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