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生短短數十年,當子女從孩子變成大人成家立業、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候,父母們也往往年華老去,步履蹣跚,所有的變化都在悄悄進行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子女發現自己的父母似乎變了一個人,他們或者變得格外黏人,或者變得專制自我,讓跟他們相處了十幾年的孩子感到很不習慣。

實際上,這種感覺並不孤立,還有人把難以相處的父母總結了6種類型:依賴型、潑冷水型、自戀型、恐懼型、控制型、和自毀型。無論是以上哪種型別的父母,在相處的過程中,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會出現不適,嚴重的還會出現爭吵和彼此傷害。

依賴型的父母一般都無法忍受自己的子女離開自己,有的時候為了彰視訊記憶體在感,還會對自己的子女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之前,網上有網友曝光,稱結婚以後婆婆要求和兒子同住一屋。像這樣的老人就是過度依賴孩子,從而失去了界限感。依賴型父母一般希望孩子能對自己的要求隨叫隨到,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要求,便會抱怨孩子心裡沒有自己。在這樣的模式下,子女即便百依百順也無法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一旦累積起來的怨氣爆發出來傷害了父母,又讓自己自責。

潑冷水型的父母和自戀型父母一般都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有這種傾向的父母,通常都比較驕傲和自主,但同時內心又有一點不自信。就像生活中常見的父母對孩子的打擊式教育,不管孩子做了什麼事情,在父母看來,取得的成就只是小事,一旦犯錯卻是大事。這樣的父母往往對別人極度挑剔,但是又渴望別人的肯定。

很多沉迷於保健品的老人往往就會有這樣的特質。保健品銷售員對老人的奉承和關心讓他們非常受用,可子女的規勸和制止卻讓他們大動肝火。在這樣的關係中,子女和父母之間因為互相不能理解,往往漸行漸遠。

控制型的父母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有的父母會翻動孩子的房間,查閱他們的手機,對子女的生活指手畫腳。子女不聽話,父母就會感到非常憤怒,有的父母為了達到目的,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恐懼型和自毀型父母的典型表現是一種杞人憂天的心理,和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比如強迫症或者藥物成癮。

明明是小時候的依靠,是共同生活了幾十年最親的人,為什麼父母老了之後,彼此的關係卻出現了隔閡呢?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個例,甚至不同的國家之間都會出現相似的問題。

其實,這是父母身體機能退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心理上的問題。我們總說青少年有青春期、叛逆期,老年人當然也可以有自己年齡段的特點。這樣一看,問題似乎就變簡單了。並不是自己的父母變得難以相處,而是每一個家庭的父母在這個年紀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老年人所面臨的環境不同,因此產生的問題也不一樣的。也許突出,也許隱晦,有的被重視,有的被忽略,但不管怎麼說,問題是一直都存在的,而如果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父母和子女之間共同的努力。

懂得了父母的不講道理並非存心找茬,而是不由自主,明白了遲暮之心充滿恐懼了疲憊,子女能夠給予父母最好的,就是接納和陪伴。當然,這裡的陪伴,並非是百依百順,而是要有讓彼此都舒適的界限。

對此,你有什麼觀點和看法呢?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9歲了你不小了該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