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虎毒不食子,更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95後女子竟然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這個95後女子是一個被別人領養長大的孩子,儘管養父母和婆家對她都很好,丈夫對她也好(至少材料上是這麼說的),那為什麼會出現令人不可接受的悲劇呢?
其實是一種叫做“安全感”的東西在作怪!可憐的女子心理上早已“積勞成疾”。
該女子被人領養長大,已是一個不幸;養父母工作忙,主要由“婆婆”養大,第二不幸;“從小性格孤僻”,很少朋友,此三不幸。
這些不幸中長大的孩子,她的潛意識裡缺乏安全感,可以說她的悲劇人生帶有“先天的冤孽”。
結婚過後,儘管婆家和丈夫可能確實也曾經“對她好”,但並沒有彌補她先天的不足,更沒有“醫治”她先天帶來的“心理疾病”。婚後生活,家人慢慢覺得她“好吃懶做”,開始疏遠她,加上生孩子的“痛苦”,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潛伏在她內心深處的“魔鬼”。
和丈夫的矛盾,特別是丈夫要外出打工,徹底引爆了伴隨這個可憐女子二十多年的“火藥桶”,她遭遇了心理學上稱為“安全感”的心理需要的致命一擊,讓她無法承受一種自我“幻覺”:丈夫拋棄了自己,父母離婚,家庭破裂,孩子沒了依靠,又會重複自己的悲劇人生……
所以,這個可憐女子選擇了殺死兒子,可能殺死兒子的後續動作就是自殺。
說實話,我非常同情這個女子的命運。但事也至此,無話可說!
我只是覺得,應該提醒我們身邊的人,珍惜家庭的和諧美滿,除了關注家人的身體健康以外,還要更多的關注家人的心理健康,特別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醒我們的社會應該更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讓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