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她理財》網站上看到一篇影評《孤味》,是這樣寫的: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單親”媽媽和三(四)個女兒的日常,圍繞媽媽林小姐70大壽展開,遇上她“前夫”病逝,劇情非常平淡,但又切切實實是每天我們周圍發生的事,癌症復發的大姐,操心女兒留學美國的二,虎了吧唧的老四,以及被諱莫如深不提及的三姐。電影觸動我的一點是,成年的女兒們和媽媽的矛盾是那麼直白而傷人,而母女之間的感情和關懷又足夠真切。和我們這一代人和父母的牽絆太像了。我們都有真心付出又不夠完美的父母,和父母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彼此又依然相愛,這樣矛盾又自然的一直生活著。
80後是看著《家有兒女》長大的一代,他們的願望是有這樣幸福的家庭生活:
而真正的現實生活卻很多都是《都挺好》、《小別離》中的場景。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那麼生活中的切例項子,我們不得不說2018年火遍全網的用整個生命愛兒子的朱雨辰的媽媽:
1、對媳婦,她希望跟她一樣“能頂兩個菲傭”=便宜好用,伺候到位
2、對兒子,她用整個生命去奉獻=失去自我,捆綁孩子,給孩子巨大壓力
3、對生活,她為了半價電費十點後才洗衣服,每天都做果汁梨湯=太過嚴苛,毫無樂趣
在《禮記》系統裡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都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既然不平等,那麼不同角色之間就有其要遵守的規則。其中居於上位者的,往往用「恩情」來綁架下位者的意志。
有些人不結婚、不生孩子、不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工作,在他們父母及世人的眼裡,那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那些來自親朋好友惡俗的白眼以及無聲的迴避都在控訴你的離經叛道。多少子女窮盡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一生的幸福來證明父母錯了,證明父母所選的工作錯了,證明父母所選的結婚物件錯了,他們用一生的事實來向父母抗議,彼此消耗著過完一輩子,碌碌無為,庸庸呃呃。
電影中,林秀英象徵的那個時代,不平等的意識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老公多次出軌、逃家,林秀英每次都接納老公回家。對於某些年輕人,她的付出簡直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她為什麼要這樣接受一個不斷傷害自己的男人。她內心對於「一位好妻子」的道德教條始終捆綁著她,「偉大妻子」的幽靈,在電影中不時出現。
林秀英多年來信奉著扭曲的英雄主義,她認為自己在「妻子」和「女兒」這兩個角色裡,都徹底失敗了。先生成天外遇,自己是「失敗的」妻子;自己又因為偷父親的印章,氣死了父親。最終她能夠實現的人倫角色,至少在她能理解的層面,就剩下「母親」。因此她緊緊抓住這個舞臺,窮盡一切去付出。當父母以英雄自居,孩子們就成了只能仰望英雄的凡人。當愛只能讓人仰望,雙方都無法輕鬆,雙方都在上下而非平等的關係中各自奔波。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林秀英和三個女兒面質的畫面。林秀英要大女兒為她多年來做牛做馬說聲「謝謝」,大女兒說完「謝謝」就話鋒一轉,接著請媽媽不要把女兒們當成爸,要她們代替拋家棄女的爸爸跟她說抱歉。二女兒也認為,媽媽給人的壓力很大,每當媽媽好心要幫忙。事情就不再是幫忙那麼簡單,媽媽會付出一切,這時候受到幫助的人如果做得不好,就好像做錯事一樣。
妻子蔡美林和情人琳秀英所信仰的人生觀是不同的,妻子蔡美林總是強調「相遇之初」,屢屢談到「報」;而情人林秀英則總是談「受苦之果」,即「緣」,蔡美林對林秀英說,這都是緣,如果不是林秀英和陳伯昌種種糾葛,她也不會遇到陳伯昌。當一個人看重緣,恐怕才能肯定自己的盡力,走出「一切都是我的錯」,把結果都往身上攬的自責,並用報應來合理化自己的自責。
女兒們愛她、同情她,卻無法真正和她站在一起,因為母親自己背上的重擔太沉重了,在她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被迫一起承擔。【大女兒】根本不敢真正進入一段關係,害怕雙方敞開自我,因為這意味著暴露自己的弱點,被傷害的機會非常大,她最怕變得跟母親一樣,用一輩子去償還對父親的虧欠,對先生的愛恨,求取著一位死者/失蹤者對她說:「謝謝」和「對不起」。這種持續半生的傷害,誰看了能不害怕呢?畢竟如果虧欠一個活生生的人,好歹知道有天能還得起,但如果虧欠的是腦袋裡的夢魘,還怎麼還?
【二女兒】因為年紀的原因,受了稍微小一點的影響。她選擇用和先生分居兩地工作的「合理」藉口,去保護自己和先生保持在一種穩定恬淡的狀態。可是這種恬淡帶著害怕被傷害的自我保護,實際上二女兒很敏感,當她在臺南家裡看到先生書架有本年輕人讀的愛情小說,她馬上質問這是誰的書。當先生找她好好坐下來談,二女兒第一個想到的念頭是「你是不是要跟我離婚?」宛如驚弓之鳥。原始家庭的傷痛,需要她丈夫滿滿的愛和坦誠去治癒,需要她用盡一生去治癒。
【小女兒】受到的影響最小,因為她沒有跟兩位姊姊一樣,陪母親抓姦,看母親受苦和崩潰,她對父親的印象相對簡單,所以她能用比較純淨的方式去思考眼前的事態。在小女兒看來,爸爸既然還是家人,他就應該得到家人的對待。所以她選擇用爸爸喜歡的方式,去送爸爸一程。她沒有想到,這是對媽媽的背叛。畢竟在林秀英看來,陳伯昌死掉是報應,她也曾用此刺激大女兒,要她別再胡搞,免得遭受報應。
有些觀眾無法認同小女兒的立場,甚至像林秀英的弟弟一樣,無法接受陳伯昌這個渣男竟得善終。我可以明白這類劇情對某些人造成的錯愕感,覺得這樣的劇情三觀不正。我想反問觀眾,現實中的渣男都得到報應了?你從小到大遇到的每個壞人有多少死了,還是大多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