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認為:我們人生髮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心理危機。

如果順利度過這個危機,我們就能獲得更成熟的心理品質。

然而對於青年的我們來說,要如何度過這個危機呢?

在陳海賢老師的作品《了不起的我》一書中,提到了作為青年的我們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那就是---身份認同。

那什麼是身份認同呢?

就是一個人對自我有相對準確的認識。

簡單來說,就是他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懷疑自己。

陳海賢老師在書中提到,對於青年人來說,對於身份認同,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反應是對社會標準非常順從。

別人覺得成績好很重要,我就去努力;別人覺得做公務員好,我就考公務員。他人的評價標準就是我的行事標準。

其實這兩種反應的表現都很明顯。

就拿我身邊最近的例子來說吧。

榮子出生在一個比較傳統的家庭,她上大學和選工作都是由他父母幫她決定的,可謂是乖乖女一個。

在她上大學之後,她家人就告訴她,畢業之後要從事公職類工作。

雖然在期間,她有過掙扎,但是最後她還是從事了家人為她選擇的工作。

●另一種反應是對社會標準非常反抗。

社會普遍認同的事情,我偏不做。父母要我好好學習,我偏不學;父母要我循規蹈矩,我偏不聽話。

然而,榮子的弟弟卻恰恰相反,他從高中畢業開始,便很少聽從父母的安排。一提起他,父母就一臉無奈的表情。他徹底成為了父母眼中的不孝子。

不論是那種反應,他們的行為不是自己的主動選擇,而是受社會標準的影響。

當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知不清楚,或者不認同,這會帶來很多痛苦和矛盾。

其實對於身份認同,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一個狀態。

畢業之後,進入社會,在接受一份工作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從事的這份工作並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隨著生活壓力和個人的成長,我們會覺得自己對當前的工作有種食之無味的感覺。

對社會充滿憤怒,他覺得周圍的大人都很虛偽勢利。

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需要的就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阿馬蒂亞森說:我們必須用相互競爭的多元身份挑戰單一的、好戰的身份認同觀。

所以,人總是需要自己探索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認同自己是怎樣的人,都是要經歷很多樂與痛所感悟到的。

在獲得身份的認同之後,我們就不會過度的關注自我,關注別人的評價。開始真正的參與真實的成人社會。

#笑薇書評寫作#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新婚夜,媽寶男強行讓母親同住,妻子答應後整個家亂了套:離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