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被禁止,就越吸引人?為什麼越在意的,往往越容易失去?為什麼不懂社交技巧時,保持微笑也好?
你是否像我一樣,也曾被這些問題困擾過?
直到遇到張文成老師的《墨菲定律》一書,我心中的疑惑才逐漸解開。
其實,與墨菲定律相關的書籍有很多,但張文成老師的這本可以說是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其內容包羅永珍,案例通俗易懂,將一個個看似艱深、晦澀的定律闡釋的透徹明瞭,好玩又實用。
這本書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相——原來,人們日常行為的背後,都潛藏著真實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接下來要說的,可能有的人終其一生,都逃不過這三條定律。
01踢貓效應:不要讓壞情緒傳染,生活就會充滿陽光
晚宴上,一位騎士被領主訓斥了一頓,騎士心裡很不爽,怒氣衝衝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自己的管家大發雷霆。
管家心裡很窩火,回到家後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妻子罵了一頓。
妻子很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蹦躂,上去就給孩子一耳光。
孩子莫名其妙地被打,心情很糟糕,於是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的貓咪踢了個跟斗。
唉,可憐了這隻貓咪,又該找誰去發洩呢?
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便是來自這則寓言故事。
《墨菲定律》一書中說,“踢貓效應”是一個典型的情緒傳染鏈: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強者傳向弱者,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
最終,無處發洩的最小弱者便成了無辜的犧牲品。
一旦無法正常宣洩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有的人會習慣性地找個出氣筒,把壞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物身上,尤其是那些比自己弱的事物上。
有時他們也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可就是很難控制。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踢貓效應”也很常見。當然,並沒有上面故事中的那麼誇張,但是“情緒汙染”的現象卻十分普遍。
比如,丈夫在工作上受挫,帶著滿肚子的悶氣繃著臉回家,看什麼都不順眼,或是嫌棄妻子沒有把家裡收拾整潔,於是把氣撒在妻子身上,甚至會殃及到孩子身上,接連幾日家裡可能都不會安寧。
同樣,某人在家裡受了氣,可能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工作中……
有心理學家說,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那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有時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染速度還要快。
因此,我們既要學會正確宣洩自己的情緒,也有必要學會疏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的傳播鏈條。
在之前的熱播綜藝《爸爸去哪兒5》中,嚴父陳小春一旦有點生氣的“火苗”,小小春會特別冷靜地給爸爸“降溫”。
“what's wrong with you,daddy?”(爸爸,你怎麼了?)
“你能不生氣嗎?”
面對這麼乖巧懂事的萌娃,陳小春的怒火瞬間熄滅,露出笑容,並給兒子道歉:“好,對不起。”
你看,小小春的話讓爸爸警醒——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從這個方面來說,小小春讓爸爸的情緒得以疏解,截斷了“踢貓效應”的傳播鏈條。
張文成老師認為: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鏈條上的一環,情緒確實會透過你的姿態、表情、語言傳達給對方一些資訊,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對方。
那麼,如何疏解自己的情緒呢?我們可以透過調整呼吸來調節情緒。
中醫認為怒傷肝,長期憤怒會導致肝氣鬱結,當我們情緒激動的時候,呼吸就會加快,心動過速,影響身心健康。
因此,當情緒起伏大的時候,努力去嘗試緩慢均勻地呼吸,讓呼吸頻率達到最佳狀態,讓激動的自己“靜”下來。
當負面情緒來臨時,我們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合理宣洩、疏解情緒,不讓它繼續發酵和傳染。
如此,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充滿陽光。
02相悅法則:真誠地喜歡他人,往往也會受到他人的喜歡
美國魔術大師舍斯頓,被譽為“魔術師中的魔術師”。
在四十年的表演生涯中走遍了世界各地,表演了無數個令人瞠目結舌的魔術,共有六千萬人買過他的票。
他曾坦言,自己的成功與學校教育並無多大關係,因為他小時候是個流浪兒,最早的識字課本是鐵路沿線上的標識。而且,他的魔術知識也不是最豐富的的。
但他有兩個獨特的優勢。
一是能在舞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
他不僅是個魔術師,還是個表演大師,每一個細微動作都是經仔細研究的——他摸透了觀眾的心理,他的一舉一動不僅牽動著觀眾的視線和思想。
而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獨特優勢是,他真誠地熱愛自己的觀眾。
這不需要透過勤學苦練來掌握,但他認為這比技巧更重要。
很多魔術師看到觀眾迷惑不解的樣子,會在心裡說:“坐在臺下的這些人,我要騙你們太容易了。”
但是舍斯頓完全不同,他每次上臺,都在心裡重複說幾遍“我愛這些觀眾”。
他曾解釋說:“我有理由喜歡和感激他們,我必須把我的看家本領拿出來,盡力讓他們感到快樂。”
對於他來說,鑽研魔術不僅是為了賺錢,同時觀眾的快樂才是他最大的快樂。
這個故事來自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優點》,同時也印證了“相悅法則”。
社會心理學上的“相悅法則”,說的是人們總是更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
這些人不一定很漂亮、很聰明,或很有地位,僅僅是因為他們很喜歡我們,我們也喜歡他們。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讓對方喜歡自己,那我們得先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喜歡他。
原來,喜歡是一個互逆的過程,投桃報李是人際關係中最基本的法則。
張文成老師認為,
我們常說與人交往一定要用心,“相悅法則”便是這種說法的心理學依據:真誠地喜歡他人,他人自然會用友情來回饋我們。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讚美和尊重。
正如卡耐基所說:“不管是屠夫,或是麵包師,還是寶座上的皇上,統統都喜歡別人對他表示好意。”
當然,這並不是說沒有原則性地刻意去恭維他人,而是要真誠地去喜歡別人,別人才會喜歡我們。
我們的真誠會透過眼神、動作等方式流露出來,別人會明顯感覺得到,然後會不知不覺地喜歡上我們。
因此,“相悅法則”有助於開啟良好人際關係的大門。
03多看效應:多接觸、多見面,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
“好空調,格力造。”“怕上火,喝王老吉。”“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
電視上、電梯裡、公交站牌……形形色色的廣告頻繁出現在我們身邊,它們彷彿已經根深蒂固地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讓你想忘都忘不了:
買空調,首先會想到格力牌;
吃火鍋怕上火,來瓶王老吉;
走親訪友,怎能少了特侖蘇?
從最初的陌生感到現在的念念不忘,廣告的重複性有效增強了我們對它們的熟悉和記憶程度。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作“多看效應”,又稱“曝光效應”。
換句話說,“多看效應”揭示了我們對自己熟悉事物的偏好。
也就是說,只要多次看到不熟悉的事物,我們對該事物的評價,往往就要高於其他沒見過的事物。
其實,不僅在廣告營銷領域,延伸到人際關係中,它證明了我們一直以來隱隱認識到的一個交際法則:
彼此接近、常常見面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
這讓我想起小X,小時候我們一同長大,形影不離,除了睡覺各回各家,有時候連吃飯都在我家或她家。
直到小學結束,她家要搬去城裡居住,於是我們從此相隔兩地,那時還沒有電話,儘管剛分開時還有書信來往,但漸漸地,書信也沒有了。
時至今日,已經徹底沒有了聯絡,曾經的親密無間變成了如今的形同陌路。
想起來心裡難免很失落,我想,可能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回想一下你曾經形影不離的同學、好友,畢業後,儘管可能依然有電話或資訊來往。
但數年後再次重聚,大部分人會發現,彼此間的感情已經疏遠很多,甚至比不上身邊那些只來往了幾個月的朋友。
這並非友誼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是親密度禁不起距離地推敲。
張文成老師說:
接觸越頻繁就越親密,越陌生就越冷漠,這就是“多看效應”帶來的影響。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好感度,首先要留心提高他人對自己的熟悉度。
就如同一個自我封閉的人,或一個面對他人就逃避和退縮的人,即使人再好,被人喜歡的機率也不會高。
當然,“多看效應”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第一印象良好,否則見面越多越招人煩;而且,“多看帶來好感”和“距離產生美感”兩者相輔相成,只有保持合適的距離,才是最好的人際關係。
因此,人際關係是需要維護的,只有平時做足功夫,多接觸、多交往,友誼之樹才能長青。
讀到這裡,我相信熟知了“踢貓效應”的你,一定會變得更加成熟穩重,再加上“相悅法則”與“多看效應”,你的人緣一定會越來越好。
寫在最後:
黑格爾曾說:“存在即合理。”
生活中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那些讓你發笑卻令人深思的行為背後,都蘊藏著好玩又古怪的心理學奧秘。
心理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每個人都有必要掌握一點心理學知識,它們會對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同時也會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
而《墨菲定律》從自我認知、職場管理、人際交往等方面,揭示了很多生活中我們忽略、但又離不開的法則。
有趣有用有料,這是一本雅俗共賞的趣味心理學佳作,值得你隨時隨地去翻閱和回味。
#閱讀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