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其實是一種很高明的智慧。常看恐怖片的朋友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往往是掉落一根針都能聽見的寂靜。沉默不是無奈,更不是軟弱。有 時候,不說比說更有威力。
理論指導>>>>
法國有句諺語,雄辯如銀,沉默是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 時候確實是沉默勝於雄辯。與得體的語言一樣,恰到好處的沉默也 是一種語言藝術,運用好了常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人們應該把自己的心裡話講出來, 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些時候沉默勝於雄 辯。與得體的語言一樣,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一種語言藝術。
古時候,有個農民牽著一匹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客棧 用餐,他把馬拴在了旁邊的一棵樹上。這時一個商人騎著一匹馬
過來,將馬也拴在了這棵樹上。
農民看見了,忙對商人說:“請不要把你的馬拴在這棵樹上,
我的馬還沒有被馴服,它會踢死你的馬。”但那商人不聽,拴上馬 後便進了客棧。
一會兒,他們聽到馬的嘶叫聲,兩人急忙跑出來看,商人的
馬果真被踢死了。商人拽住農民就去見縣官,要農民賠馬。縣官
問農民許多問題,農民卻裝作沒聽見似的,一聲不吭。
縣官轉而對商人說:“他是個啞巴,叫我怎麼判?”商人驚訝
地說:“我剛才見到他的時候,他還說話呢。”
縣官奇怪地問商人:“他剛才說了什麼?”商人把剛才拴馬時
農民對他說的話重複了一遍,縣官聽後說:“這樣看來是你無理
了,因為他事先曾警告過你。因此,他不應該賠償你的馬。”
這時農民開了口,他說:“縣官大人,我之所以不回答問話,
是想讓商人自己把事情的全部經過講清楚,這樣,不是更容易弄
清楚誰是誰非嗎?”
沉默有時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日常交際中,遇到難以說清是
非的問題時,你不妨也像這位農民一樣,以無言應對喧譁,這會
產生比硬碰硬更大的震懾力量。尤其是當時機未到時保持沉默更
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
正像休止符一樣,沉默只有運用得恰到好處,才能收到以無
聲勝有聲之效。如果不分場合,不講分寸,故作高深而濫用沉默,
其結果事與願違,只能給人以矯揉造作或是難以捉摸的感覺。我
們在運用沉默時,不應該把它和語言截然分開。恰恰相反,沉默
和語言的和諧一致,相輔相成,才是沉默的功效。
下列幾種情況要求我們必須把握好沉默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