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家庭教育是個大詞,也是個小詞。說大,是因為它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說小,是因為它包含在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日常細節裡,有形有質——而恰恰是這些真實的家庭教育,不少父母卻常常看不到。

來看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上高中的女兒,為什麼那麼嬌氣?

一位媽媽的孩子已經上高中,她發現女兒特別“嬌氣”,比如去上健身課,別的女孩都能適應,只有她的孩子不斷叫苦叫累。

媽媽就很奇怪: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提醒她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那種比較柔弱、經常需要別人照顧的媽媽。她想了想,給我了一個讓人毫不意外的答案:

“我就是啊,從小到大,我都認為別人應該照顧我,對長輩是這樣,對同輩也是這樣。”

接著她又很疑惑:

“可是我沒有教孩子這樣啊?”

——這真是不用教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呈現出來的最真實的樣子,就是最有效的示範,也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

十幾年來,如果媽媽總是很自然地流露比較嬌弱的言行,既不留意避免把它展現給孩子,也沒有在剛剛發現孩子有“嬌氣”苗頭時就反思是不是自己給孩子做了這樣的示範,一位嬌氣媽媽養出一位嬌氣女兒,一定是很大概率的事。

第二個故事:三歲的小姑娘,為什麼那麼在意妝容?

另一位媽媽的女兒剛上幼兒園,她遇到的狀況是:孩子特別在意頭髮和妝容。

比如大人抱她時,不小心碰到了她的頭髮,她就會大哭不止,認為頭髮被弄亂了;在幼兒園表演節目,認為自己的妝花了,就停止表演,在臺上大哭起來。

這讓媽媽很是煩惱:

我覺得碰下頭髮沒啥呀,孩子反應為什麼這麼大?

她覺得自己的妝花了,我告訴她沒花,她為什麼不相信呢?

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就這麼在意這些呢?

繼續討論下去才發現,她自己就是特別在意服飾和妝容的媽媽——當然,她也並沒有刻意把這些教給孩子,但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其實已經足夠三歲多的孩子學會這些。

覺得頭髮亂了的媽媽,一定是自己照照鏡子、重新梳梳頭髮、補補妝才會安心,孩子不過是複製了媽媽的日常表現而已。

不少父母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都不會有意對孩子做“家庭教育”,認為那是等孩子長大一點才需要開始做的事。

卻很少想到,在你不曾留意的時候,家庭教育就已經開始了——你如何對孩子說話、如何處理育兒生活中的小事,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家人,等等等等,只要它們呈現在孩子面前,都是家庭教育,都會對孩子起作用,哪怕孩子的年齡還非常非常小。

第三個故事:母子倆的三分鐘

有一次,在一家甜品店,我見到一位媽媽只用三分鐘就完成了一套超有效的家庭教育。

我們一家進去時,一位媽媽和六七歲的孩子正各據桌子一邊,都專心致志地玩兒手機。

沒一會兒,就聽媽媽特別嚴肅地訓孩子:

我叫你,你怎麼不答應?!

孩子反駁:

我叫你你也沒答應啊!

媽媽回答:

我是我,你是你!

孩子繼續反駁:

那我就跟你學!

媽媽依然嚴肅: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高興了啊!

孩子換上了嬉笑的表情:

你不高興就不高興,我才不怕呢!

奇特的是,媽媽也換上了嬉笑的表情:

好吧好吧,你贏了!

孩子自得了沒兩秒鐘,媽媽的表情和語氣又變了,變成了很惱火的樣子: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討厭?

母子倆繼續爭執著什麼,一起走出了甜品店。一出門,孩子馬上揮拳打向媽媽,媽媽也馬上抬手反擊,兩個人就這樣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地走遠了。

前後也就三分鐘的樣子,我們見證了一個從互相不理不睬,到翻臉、嬉笑、再翻臉、動手的全過程。狀態反覆之迅速、默契,讓人咂舌。

那個孩子,原原本本地學到了媽媽的隨意、輕忽、言語無禮、情緒反覆,還有一坐下來就旁若無人地刷手機。這麼帶孩子,孩子變成啥樣,父母真的都是一點不冤的。

我幾乎可以想象出這位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時的樣子:

通常是心不在焉的,但一旦注意到孩子,又馬上就能揪出孩子的“錯處”,從和顏悅色到翻臉批評,用不上一秒鐘;當然,嚴肅認真的批評也堅持不了多久,因為一遭遇孩子的反抗,媽媽又很容易就投降。母子倆就這麼糾纏著,把寫作業這件小事,演變成母子大戰。

我還可以想象出那個孩子在學校時的樣子:

對同學、老師態度輕慢,經常言語攻擊;一言不合就翻臉;一點小事就動手;很少有端莊、認真、沉穩的表現。在學業表現上最讓老師和父母操心的,通常也正是這樣的孩子。

當然,沒有任何父母想把孩子教成這樣,但事實上,把孩子教成這樣,真的毫不困難——你只用三分鐘,就能給孩子做一次這樣的示範教學,每天有一次這麼做,累積幾年,到孩子上幼兒園或者上小學時,想不變成這樣都難!

“看得見的教育”,通常沒那麼管用;真正有效的,是“看不見的教育”

經常有媽媽問我:

我這孩子,怎麼說都不管用,總是把大人的話當成耳邊風,怎麼辦?

我想這裡藏著一個誤解:

發現孩子“怎麼說都不管用”時,通常是父母發現孩子身上有什麼問題,開始用“正式”的方式行使自己的家庭教育職能——“批評”“教育”孩子時。

這些是父母最容易想到的教育方式,是“看得見的教育”。大多數父母寄希望於通過這樣的教育來教好孩子,或者改變孩子。

但很可惜,這種方式通常沒那麼管用,甚至根本就不起作用。

因為孩子的言行,是父母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的“言傳身教”的結果,而當父母坐下來教育孩子時,你講的道理,很可能是背離自己的真實樣子的“說教”,這些說教的出發點當然都是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但無疑,它們完全無法讓孩子信服。

真正有效的教育,實際上是那些“看不見的教育”——父母表裡如一的言行,當然,這些看不見的教育,效果有正也有負。

和孩子相處時,不管你是否在有意識地“教育”他,你的言語、態度、行為,對孩子來說,都是無比有效的“教學”和“示範”,你展現的,孩子一樣不落,都能學會,無論它們是好是壞,無論你是否希望他們學到。

孩子身上的很多表現,背後都是同樣的道理:

你沒教孩子壞脾氣,但日常生活中你自己的脾氣也並不好;

你沒教孩子打人罵人,但孩子的生活中有一位言行粗魯的大人;

你沒教孩子不認真,但你自己對工作生活也沒表現得多認真;

你沒教孩子不專注,但你自己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沒表現得有多專注。

只不過,很多父母並不認為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出的各種自然反應,都是家庭教育,當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一些自己並沒有刻意去“教”的特質時,也不會到這些“看不見的家庭教育”中去找原因。

所以,對父母來說,一個相當重要的改變是——看到那些“看不見的家庭教育”,並且提升它們的品質,讓你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對孩子都發揮正面而不是負面的作用。由此,那些“不管用”的“看得見的教育”,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5歲小孩指責媽媽失信:孩子報恩還是報仇,取決於你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