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必須學會生活。我每天練習,我最大的障礙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誰。我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有人愛上現在的我,我也許才敢終於正視自己,對於我,那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是電影大師伯格曼的作品《秋日鳴奏曲》裡的臺詞,電影一開始,一位丈夫對著鏡頭,簡單的介紹自己的妻子伊娃,他讀了妻子第一本書的開頭,並解釋說,他曾經向妻子求婚,她拒絕了,理由是:她無法愛上任何人,她喪失了愛人的能力。
但是當她按照邀請,來自己家做客時,她同意了求婚,因為她喜歡房間的佈置和感覺,她在這裡感到內心平和,她答應一個男人的求婚,是因為喜歡這個男人的房子,能夠提供的平靜生活,而非這個男人對自己的愛。
電影在一種說不上來的怪異中開場,妻子伊娃文靜靦腆,出過兩本書,待人禮貌親切,看起來似乎敏感而有才華;而丈夫維克多,在鄉村教堂做牧師,擁有一棟幽靜的別墅,性格沉穩睿智。
他們彼此尊敬,了解,信賴,扶持。
可總有那麼一些距離存在於兩人之間,就像丈夫所言,他想知道怎麼表達我愛你,才能讓妻子聽完相信,後來他放棄了,因為妻子喪失了愛人的能力,也喪失了相信別人愛自己的能力。
他們在一起平靜生活,彼此依靠,即便丈夫清楚妻子並不愛自己,而妻子從未相信過丈夫的愛。
但打破平靜,從一封信,一個邀約開始。
伊娃的母親夏洛特,是位鋼琴家,她已經7年沒有來看過女兒了,而最近她的情人剛剛去世,所以伊娃打算邀請母親,來家裡做客,順便放鬆一下心情。
她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邀請信,興趣盎然的讀給丈夫聽,丈夫遲疑了一下,想要說什麼,但是欲言又止了。
之後,由褒曼飾演的媽媽登場,她一出場就光彩照人,比起女兒的內向,謹慎,靦腆,作為鋼琴家,四處巡迴演出的她,自信,自我,充滿熱情和激情。
母女倆含蓄一番之後,我們漸漸在客套之後,感受到了她們相處的疏離。
女兒記得媽媽的一切,面面俱到,媽媽似乎對女兒知之甚少,她只專注於表達自己的生活,情人萊昂納多最後的時光,自己的痛苦,但很難安靜去聽女兒在說些什麼,也幾乎不會對女兒所說的話,做出有效的迴應,而女兒似乎習慣了。
一個自卑壓抑的女兒形象,一個自戀者母親的形象,躍然紙上。
然後,矛盾開始升級,我們開始明白,這個邀約,只是女兒的一次報復性行為。
當最初的寒暄過後,一個嫌隙開始出現,女兒伊娃,告訴媽媽夏洛特說,她將妹妹海倫娜,接在這裡住,方便照顧,媽媽卻突然臉色一變。
之後,所有過去的痛苦,開始慢慢浮現。
原來,夏洛特雖然是一位著名的鋼琴家,但作為母親是失職的,除了自己的事業,她什麼都不在意。
在伊娃的整個童年生活裡,她不斷地的外出巡演,只留下孤獨的伊娃和爸爸相依為伴。即便是在家的時候,她也將自己關在琴房裡練習,每當音樂停下的時候,年幼的伊娃都會趁著母親喝咖啡的功夫,滿懷期待的跑進琴房裡,期待可以和母親單獨相處一會。
她渴望母親看看自己,抱抱自己,但母親卻心不在焉的聽她說話,然後告訴她,寶貝你出去吧,我想一個人呆一會。
童年的伊娃,孤獨,寂寞,內向,自卑,而那時的母親,漂亮,幽默,神采奕奕,光芒萬丈。
伊娃越渴望母親的愛,越會因為母親不愛自己,而陷入自我懷疑。
而妹妹海倫娜就更糟糕了,她患有肌肉萎縮症,不僅喪失了行動能力,還喪失了說話表達的能力,自私的夏洛特將她放在療養院裡,從未過問。
在伊娃生孩子的時候,她曾經和維克多邀請過母親來探望自己,探望外甥,但是夏洛特正在忙著練習莫扎特協奏曲,她一天空都沒有。
有人說,生孩子是女人的第二次救贖。
當你擁有不幸的童年,生孩子,擁有自己的孩子,讓你有重新治癒自己的機會。
當伊娃懷了自己的孩子時,她開始試著原諒母親,和她和解。
她開始將全部的愛投注在孩子身上。
正如很多遭受原生家庭傷害的媽媽們所言:當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小心翼翼的對待她,無微不至的呵護她,給她全部的愛,就好像在呵護童年時的自己,就好像在告訴那個孤單無助的自己,我愛你,你可以重新長大。
但是伊娃的孩子,在四歲的時候,因為意外去世了。她悲痛欲絕,寫信告訴母親,母親卻忙於工作,甚至沒有來看她一眼。
丈夫維克多說,有幾年,因為孩子的緣故,伊娃似乎變了一個人,他們之間的親密感,也慢慢開始建立,但孩子去世後,一切修復戛然而止,伊娃又陷入了封閉和痛苦,只是這一次,她對母親的恨意越來越深,她將一切痛苦,都算在母親頭上。
她知道媽媽一直在逃避責任,所以她故意邀請媽媽來到這裡,看看自己生活的不幸,告訴她自己有多思念自己的孩子,讓她看看海倫娜躺在床上,抽搐痛苦的樣子。
夏洛特確實大為震驚,她覺得自己過來是自取其辱,她覺得這是一個陰謀,更為讓她困惑的是,她不明白自己為何不能抱抱海倫娜,不能發自內心的為孩子們的不幸難過,因為她除了感覺難堪以外,對於伊娃,她充滿了氣憤和指責,對於海倫娜,她不明白為什麼她還不死去。
如果海倫娜死了,作為母親的責任是不是就完成了,是不是就不會有人戳著脊樑骨告訴她,你不是稱職的母親?
弗洛伊德認為,人在童年時經歷的創傷,會對今後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也許你沒有意識到,但是它藏在潛意識裡,悄無聲息的支配你的想法,意願,看待問題的視角。
孩童時的伊娃,即便已經長大成人,卻依然用媽媽當時看待自己的方式,去過自己的生活。
母女倆的核心衝突,在晚飯後鋼琴演奏中,得以集中展現。
伊娃用自己的理解,富有感情的彈奏了一曲肖邦的鋼琴曲,她一面彈奏,一面注意母親的反應,渴望得到認同。
但鏡頭捕捉了母親臉上的表情:矛盾、糾結、緊張、痛苦、憐憫、忍耐。
當伊娃需要母親點評時,母親起初客套的讚揚,之後她開始用一種不著痕跡的,全方位否定,從根本否決了伊娃的彈奏。然後,冷靜嚴肅,完美主義的夏洛特,開始展示她的演奏天賦。
夏洛特是對的,她的演奏很出色,她的見解富有啟發性,她詮釋的很完美。
伊娃仔細的看著母親的臉龐,那一刻,連觀眾都能感受到她的心聲:媽媽,如果你像了解樂曲一樣了解我,該多好!
晚上,夏洛特上床後,做了一個可怕的噩夢,她醒來發現,伊娃也沒有睡。母女倆第一次交談,伴隨著激烈的爭吵。
伊娃問媽媽:你喜歡我嗎?
夏洛特回答:我愛你!
伊娃的面部痛苦的扭曲,她說:有時,我覺得我是你的洋娃娃,你有時間的時候擺弄一下,然後將我丟在一邊。
而伊娃卻指責她一貫說謊,她是因為身體原因,被迫回家。
並且她在家的那幾年,製造了伊娃人生中的噩夢。
她想要一個完美的孩子,伊娃顯然不是,她長得不漂亮,沒有鋼琴天賦,母親每天觀察她的舉止行為,不斷的改造她,甚至剪掉她的長頭髮,逼迫她墮胎,這間接導致了伊娃以後要孩子,變得困難。
伊娃說:你所有的行為都是在告訴我,我是糟糕透頂的人。我每天都在否定自己,每天都在討好你,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害怕看見你。
[最可怕的事情是,你生氣時候你會微笑,你恨爸爸的時候,會叫他我最親愛的,你厭煩我的時候,你會說親愛的寶貝]
夏洛特抗議說:我不在家你怨我,我在家你還怨我,我怎樣做,你都不會滿意的。
夏洛特開始談及自己的童年,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撫,她不覺得這有什麼,她從未抱怨過父母。
伊娃卻直接指出了真相:你逃避現實,你在情感上是個殘廢,事實上你討厭我和海倫娜,你的內心是緊閉的,總是從你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我愛你,但你認為我很討厭,愚蠢,失敗,你傷害了我一輩子,你也同樣受傷,所有脆弱敏感的東西,你都攻擊,任何有生命力的東西,你都扼殺,你談起我的恨,你恨的並不比我的少。
當爭論聲越來越大的時候,鏡頭的另一面是海倫娜做噩夢,從床上掉了下來,她掙扎著爬到了樓梯口,歇斯底里,唯一能喊出來的語言是:媽媽,媽媽,過來。
可媽媽卻將她視為累贅和恥辱,或者從根源上來說,一個有殘缺的媽媽,她根本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愛,更不知道怎麼去愛孩子。
就像夏洛特為自己辯護時所承認的一樣:我想讓你知道,我和你一樣無助。
夏洛特崩潰了,懇求諒解。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從來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從母親到女兒,這種模式繼續下去。夏洛特懇求伊娃,將她從困擾自己多年的負罪感中釋放出來,一種壓倒一切的感覺,她作為一名藝術家取得了成功,但作為一個人卻失敗了。
伊娃迴應卻表明了,她之所以如此恨母親,是因為她將自己的痛苦,海倫娜的病,全都算在了母親頭上。
這實際上使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與母親聯絡在一起。
正如伊娃所言:母親和女兒,困惑和毀滅組合在一起,是多麼的可怕,一切都有愛和關心做幌子,母親受的傷害要轉嫁給女兒,母親的失敗要由女兒來補償,母親的煩惱就是女兒的煩惱,就像臍帶從未切斷一樣。
伊娃的自卑和痛苦,讓我們心碎;但夏洛特的完美主義,和冷漠無情,何嘗不令人同情。
也許最初,我們會單方面的斥責她,但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很值得玩味。
當崩潰的夏洛特落荒而逃時,她坐在火車上,再次以自我為中心的發表自己的痛苦,對面是陪伴她二十多年的經紀人,一位無奈聽從她抱怨的男人,伸出手去撫摸她的手,以表達自己的安慰,但是如此需要安慰的夏洛特,卻將手縮了回來。
她的手只屬於一個地方,那就是鋼琴的琴鍵。
從很早開始,她人生的全部情感寄託和安慰,都源於演奏鋼琴曲,這是她的精神支柱,她根本不知道如何愛人。
事實上,這部電影,伯格曼想要探討的主題是如此豐富,脈絡是如此錯綜複雜,你幾乎不能單純的用不負責任的母親,來看待一個原生家庭傷害的問題。
當這部電影剛上映時,就引發了女權主義的抗議。
瑪麗亞·拉森寫了一篇題為:《致英格瑪·伯格曼的公開信:拍一部關於父親的電影》的文章,敦促他下次考慮一個男人的為人父的責任。
而這種考量,主演英格麗·褒曼一開始就敏感的意識到了,她很抗拒夏洛特的角色,因為這位憑藉《卡薩布蘭卡》,以及在希區柯克電影中的經典角色,紅遍了全球的天才女演員,和劇中的母親有諸多相似之處,她不明白為何伯格曼讓她出演一個這樣的角色,更多的是,她擔心是否這意味著,自己也是一位因為事業,忽略孩子的母親。
但伯格曼有自己的野心,他想探討的,不僅僅是糟糕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還有就是,一個本身有情感殘缺的父母,是否可以取得孩子的原諒。
而當父母一方,有著某種天賦時,犧牲掉家庭,是否可以被諒解。
因為伯格曼自己有著原生家庭傷害,對他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這個天才導演締造了無數電影史上的傳奇之作,但是他的個人情感生活,糟糕透頂。
他有幾段失敗的婚姻,他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年齡,他將人生的重心全部放在事業上,他的兒子甚至因為恨他,不願意和他說話。
因此,這部電影對於導演和演員來說,都太難了,起初,褒曼試圖為這個角色,加一些溫情的部分,但是伯格曼拒絕了。
當一個人將畢生都用於事業追求時,他在情感上,就是冷血的。
正如伯格曼面對採訪時所言:我不知道孩子的年齡,我用電影來衡量成就,而不是我的後代。
我們每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愛、恨、心碎,以及壓倒一切的痛苦和困惑,伯格曼明白這種脆弱,因為他既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又是新的施害者。
他在自傳中,回憶了他母親葬禮時,他試圖安慰他19歲的兒子,伯格曼寫道:我們已經很多年沒見面了,我笨拙地試圖說一些關於他母親的事情,他做出了一個粗暴的輕蔑手勢,當我堅持說時,他突然帶著冷酷的蔑視看著我,這讓我無言以對。
在《秋日奏鳴曲》中,這個蔑視在伊娃的眼睛裡。
電影的最後,夏洛特走向她死去的兒子的墳墓,她的丈夫正在試圖安慰她生病的妹妹,她因為母親的不辭而別,情緒崩潰。
這一場報復,沒有一個人可以全身而退。
心理學家在研究親子關係的傷害時發現,母親所給子女締造的傷害,遠遠大於父親。
根據研究顯示,這是因為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早在子宮裡時,就已經產生了,胎兒對母親的氣味和聲音,會優先反應,這種反應在出生後依然持續存在。在兒童時期,孩子最早識別母親的面孔,會有分離焦慮,會經歷焦慮的呼叫和主動搜尋行為,而這些如果沒有正常過渡,就會導致依戀的中斷,孩子變成一個情感有創傷的人。
而女權主義則認為,在弗洛伊德的顯微鏡下,人們發現母親可以為任何事情負責,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媽媽。是時候停止母親責備,需要明白母親不是頭號公敵,需要開始尋找真正的敵人。
而之後,心理專家鮑勃·霍夫曼,在著作《無人應受責備》中,支援了這個觀點,他認為父母即便是有責任,但不應該受到責備。因為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會犯錯誤。
他們的錯誤,導致了傷害,但是,對於子女而言,最重要的是成年後,完成和父母的脫離。
心理學家們認為:原生家庭之所以問題嚴重,是因為社會文化對父母提供了太高的期待,這種期待是浪漫的,所以當它變得不浪漫時,才會讓人如此痛苦。
在我們的文化中,在孩子的期待中,父母們,尤其是媽媽,被認為是全能的,當你摔倒時,你會喊媽媽,媽媽,當你受傷時,你覺得她理所應當安慰,但事實時,你所神話的媽媽,也可能自己深陷泥潭,充滿失望和痛苦。
理解到這一點,理解到所謂的為人父母,也不過是普通人,才會建立正確的親子關係,減少傷害。
所以,如果你曾經有過原生家庭傷害,那麼你要告訴自己:原生家庭可以解釋你的過去,但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事實上,人的一生將會遇到很多糟糕的事情,糟糕的人,不負責任的父母,只是其中的一環,但生命是屬於你的,你擁有完全的決定權,如果你遇到的扶養人不負責任,那你更要堅持對自己負責,父母只給了你生命,當你自己手握方向盤時,最重要的是完成情感分離,剪斷臍帶。
所以,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你走出原生家庭困境,完成自我和解。
1.接納自己
也許你曾經從父母的凝視,手勢,言語表達中,去認識自己,但是你現在長大了,需要自己去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接受你就是你,相信你現在的感覺,你曾經經受過痛苦,但是尊重這份痛苦,允許自己脆弱,努力給自己更多的安全感,好好愛自己,因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更愛你。
2.理解父母
如果你是一個孩子,那把父母想象成一個,有著自己傷口和傷痛的男人和女人,這會讓你從對父母的觀察中,建立理性和旁觀者的角色,有助於你更好的解決自己的家庭關係問題。
3.修復損傷
維繫健康的關係,需要學會修復損傷,因為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當你學會修復和父母的關係,這有助於你學會修復和他人的關係。
人生是一次體驗,成長,如果不能直面傷害,那麼傷害就會一直存在,學會修復,意味著你正視自己的傷口,告訴父母,表達感受而非指責,建立新的良性的相處方式。
4.學會放下
寬恕是個人行為,它不同於和解,和解需要兩個人,但寬恕只需要一個人,如果你能學會原諒父母,這會讓你走出傷害,變成一個更強壯的人,但如果你無法原諒,也沒關係,不需要自我質疑,只需要選擇放下。
與其在拔河,不如放下繩子。
5.平衡個性和親密。
人與人之間,建立親密的關係,是一件複雜而艱難的事情,哪怕是和父母之間,也是如此,所以不要過分苛責,過分期待,你需要在和家人的親密關係,與自己的個性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會讓你保持聯絡的同時,建立分離,擁有獨立的人格。
6.設定界限
原生家庭的傷害源於,即便你們的關係消極或不健康,但是仍然有強大的紐帶,這是你無法否認的,所以你只能接受這種紐帶,並建立清晰的界限,讓你們之間的任何一方,都知道彼此的邊界。
就像對待朋友或者合夥人一樣,知道你們彼此的界限在哪裡,就能知道如何更好相處。
要知道,人的一生有兩次出生,一次是從母親肚子裡出來的時候,一次是完成和父母分離的時候。
分離不是捨棄,不是斷絕聯絡,分離意味著你明白,你從原生家庭出來,但你是一個擁有獨立意志的人,完整人格的人,你可以開始新的生活。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