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在當今社會,人際關係既重要又不好把握。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或許找到了一個分析改善人際關係的新的角度。

無論是在餐館,公交車,火車,休息室,課室,人們普遍傾向選擇靠窗的位置;在寬大的廣場,人們喜歡挑選廣場四周的花圃坐下或者是周邊建築物的牆根,只有廣場四周坐滿了人,人們才不得已地選擇中心地帶。這些平時無心的選擇和舉動原來是受到了“邊界效應”的影響。

“邊界效應”由西方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提出,指人們喜愛逗留在區域的邊緣,而區域開敞的中間地帶是最後的選擇。區域的邊緣象徵兩個地方的交接,人作為個體處於中間距離,與兩個地方不遠也不近,這能很好反映人對交往距離的要求——安全。

從人的心理出發,人類容易對異質的東西發生興趣,而對於同質的東西產生厭倦和膩煩。例如對於一塊場地來說,人們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場地邊緣的特徵,而不是場地的中央,人的活動也多集中於場地的邊緣。這也是為什麼在公園的設計中,設計者往往將休息設施設在場地的邊界。德克·德·瓊治認為,身處邊界區域既能看清周圍的一切,又可以較少暴露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人們在公眾場合時,儘量減少與他人的接觸,意味著減少發生衝突的可能,滿足了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安全感需求。比如在地鐵裡靠邊坐,要比坐在兩人中間減少了與一個人的肢體接觸,讓人覺得自在、安全一些。開會時靠邊坐,遠離主位上的領導,可以弱化內心被監督的感覺,減少被點名提問的可能性。喜歡靠門坐的人,潛意識中多半有逃離會場的想法。餐廳吃飯找角落,一方面不用擔心談話被人聽到,保護隱私;另一方面能觀察周圍人的舉動,也讓人感到安全和踏實。

“邊界效應”表達了人的三個交往心理需求:

(1)在交往前,人本能地透過觀察掌握環境資訊,作出合適的判斷和選擇——哪些人能成為成功的交往物件。

(2)人在需要交往同時需要個人空間領域。相對於中間四周都是空間的環境,邊界是個半開放空間,人可以在其中進行觀察的同時隱藏自己——保留自己的空間領域,減少暴露。

(3)人在交往時需要與他人保持人際距離。站在邊界比站在中心要更容易離開區域。同理,在交往中如果由於對方太過接近自己而產生不安,在邊界能夠方便人重新拉開與對方的距離。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想要提升人際關係,大概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兩個陌生人想要建立信任關係,需要在認識之初增加接觸頻率和層次,如果最初無法建立這種信任關係,之後也很難建立起信任關係。

(2)改變兩個人之間關係需要關注兩者邊界,關係的改變往往不是從相同或相似之處開始,而是從截然不同的地方開始產生變化,從而改變關係。

(3)只要在兩個人的關係邊界予以重點關注,就可以維持兩者關係產生變化,因此,找到兩者關係的邊界對於維持兩者關係格外重要。

所有的良好的人際關係都是需要努力經營的,人際關係中能讓他人在與我們的交際中感覺到舒服,就是人際高手。人際關係是決定我們能否在社會中快樂生存的一種保障,我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際邊界,與其他不同人交際的邊界也各有不同,確定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邊界,瞭解他人的人際邊界,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與人交際,讓彼此之間的交流良好,有序,在邊界外友好的進行。

1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辣媽與小女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