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感受到了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總是喜歡對一個人的穿著、言談舉止等,打上各種自認為“正確”的標籤,說著“你不應該這樣,你是男生/女生”、“斯文一點,像個男生一樣,怎麼會有男生喜歡你”、“霸氣一點,別太娘炮了,一點男生樣子都沒有”......
是的,這是當今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性別刻板印象”,關於性別科學方面的科普,中國在這些方面做的太弱了,去調查中國大多數人關於性別的看待,他們的回答以及內心判別、認知都是男和女。
正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對於性別的包容還不夠強,許多人都不能做到從心、肆意的去生活,他們心理上、肩膀上總是會有一些來自於社會、生活的“束縛”,久而久之,大多數人被迫朝著那些“正確”的路走著,忘了真正的自己應該是怎樣的,忘了最讓自己舒服的活法是怎樣的。
但是我想表達的是,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更應該選擇自己的活法,不管我們的性別,年齡、族群等。我們應該在意起來自己的內心感受,那些大多數人口中的所謂“主流”,真的適合自己嗎,我覺得很難,因為人是複雜的動物,不是一張紙片人,衡量一個人是怎樣的人,遠遠沒有我們外表第一眼去感知到的那麼簡單,因為世間的人就如同彩虹一樣,由許多光譜而組成的顏色,如果你去以一個廣闊、包容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的人,你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美麗的色彩,並不是有些人看到的只有“非黑即白”這兩種顏色。
非黑即白,指的是什麼?就是大眾在性別印象方面所認為的男和女。在這個以非黑即白為主流的社會,如果我們身上有任何其他的顏色,就會被部分人去用異樣的眼光去審視以及對待。人們也習慣將大多數人以自己外表所見到的認知來劃分黑白兩種顏色並貼上標籤。
談到性別印象、性別科學,大多數人都是會覺得,不就是男女嗎,有什麼高深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果有這種想法,也不能全然怪那個人思想認知低下,因為我國在這些方面的科普,比起多數西方發達國家,這方面簡直是零。因為沒有這些方面的科普,人們習以為常的選擇大多數主流認知當做是正確的。人們也會習慣於對自己不瞭解、不熟悉的領域自動將其“灰色”化,模糊化。
關於性別科學的科普,如果一定要追求官方紙面化回答,這個數字是可怕的,因為據不完全統計,世人的性別有一百多種,其中分類方法按照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如果只摘取常見的,就有十八種性別。但不管怎麼細分差異,他們都始終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性少數群體”。
你的身邊有性少數群體麼?肯定有,他們就遍佈在我們周圍、身邊,生活和社會中,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等。你之所以從未感覺到,是因為,他們清楚認識到這個群體在中國的大環境下,不被大多數人包容和接納。所以大多數性少數群體選擇去隱藏,去“深櫃”,假如你的朋友是性少數群體,如果他不主動選擇向你“出櫃”,那麼你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他是性少數。
性少數群體概括而言,就是LGBTQ,這一個稱呼最開始是在西方媒體中,廣泛用於報道性少數文章等衍生出的一個詞,其每個字母各來自於每個性少數群體名稱的英文單詞首字母。LGBTQ中的“L”是指Lesbian,女同性戀。女同性戀的定義是生理性別為女性,同時心理性別也認同自己為女性,且性取向指向同性的人。
“G”是指Gay,男同性戀。男同性戀的定義是生理性別為男性,同時心理性別也認同自己為男性,且性取向指向同性的人。Gay這個詞在一些語境中,也可以泛指同性戀群體,而不僅僅是侷限於男同性戀。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性少數群體瞭解的最多的可能就是男同性戀了,而這種特點又是與父權制社會分不開的。
“B”指的是Bisexual,雙性戀。雙性戀是指對男女兩種性別,同時有慾望的人。隨著研究的發展,學者們逐漸認為雙性戀是一種獨立的性取向,與異性戀和同性戀一起構成了人類性取向的連續統一體。
“T”指的是Transgender,跨性別者。跨性別指傳統定義的男人與女人之外的性別。包括原生間性人(Intersex,雙性人),變性人,易裝者(Cross-Dresser),跨性別表演者,跨性別性工作者,只做了隆胸手術的生理男人,基於性別選擇目的做了乳房切割的生理女人,以及其他所有認為自己不屬於傳統觀念關於男人和女人定義的人。
“Q”指的是Queer,酷兒。Queer,原本指“古怪的,不同尋常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酷兒包括了所有在性傾向方面與主流文化和佔統治地位的社會性別規範或性規範不符的人(李銀河,2002)。所有的同性戀、雙性戀以及其他不願被某種標籤固定性別的人群,都可以稱自己為酷兒。 酷兒理論(Queer Theory)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不是天生的,是透過文化和社會環境塑造的,該理論認為個體的性別身份應該擺脫異性戀霸權的社會結構框架。
在我們生活中,LGBTQ並不遙遠,甚至你的某個朋友就是。只不過在整個以異性戀為主流的人類社會中,他們不能像大多數直男直女的異性戀一樣,可以在陽光下肆意生活,可以大聲說出自己是誰,是怎樣的人,喜歡誰。
雖然在年輕一輩中,大多數人對於性少數群體是比較包容的,很多人覺得別人是怎樣,是別人的事,別人自己開心就好了,我們沒必要以一個旁人去幹涉太多。有這樣想法的,大多數都是思想比較多元,審視世界的視角比較開放,或者有較高的素質和學識的人。
可仍然會有少數人覺得,這是病,這是不正常,甚至有背倫理綱常的。因為我身邊就有不少G和拉拉,當我在網路上看到這些言論的時候,我都氣不打一處來,替我朋友替這個群體感到同情、委屈的同時,又為說出這類話的人感到無知。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關於同性戀的記載,在古代各個朝代都有記錄,甚至在魏晉南北朝時,就一度流行男色之風盛行,因此那個時期大概是最開放包容的時期了。比如《詩經》中有不少詩歌是歌頌同性戀的,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既然同性戀能入詩,可見在他老人家的眼中,同性戀算得上是很純正的感情了。這倒不是他老人家開通,而是在當時,同性戀並不被視為變態。
《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魯昭公之子公叔務人有一個寵愛的孌童(嬖僮),叫做汪錡。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公叔務人和汪錡同乘一輛戰車奮勇拼殺,一同戰死,一同停殯。魯國人因汪錡年幼,就打算以殤禮葬之,殤禮就是沒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禮,禮儀上來說自然比成年人的 葬禮低一些。孔子當時位列大夫,掌禮儀司法、施教化,他發表意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意思是說:汪錡能拿著武器因保衛國家而戰死,沒什麼成年不成年(葬禮)的區分,而對於二人之情事則不置一詞,可見當時人是將同性戀視為常態的感情。
鑑於上述,反觀網上有些人所謂的,違背倫理綱 常,違背道德守則、甚至違反生物常理的,真的滑天下之大稽。古時候,兩千多年前的老祖宗都能想通、覺得很正常不過。某些二十一世紀的人真的活得很倒退,我曾經向我一個朋友開玩笑時提到過一嘴同性戀,然後看他對同性戀有很多誤解,我就隨口說了同性戀是正常的,用正常眼光去審視、看待就好,他反過來驚訝道“你的思想這麼超前的?” 我頓時啞口無言,為什麼都二十一世紀了,有這種思想和想法,居然會被說成思想超前?還有那些說違背生物常理的,真的該勸勸那些人多讀讀聖賢書,因為在生物圈中,哺乳動物大類裡,同性戀的也會存在,這真不是隻存在於人類之間,而是上帝在創造哺乳動物大類裡,就已經隨機的創造了同性戀的存在機率,根本不是什麼病態心理,也不是後天環境影響所致,因為這是天生的,存在於基因裡的,且後天無法逆轉。
彩虹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不同的色彩組成。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正因為有了我們形形色色,獨一無二色彩的我們存在,這個世界才這麼多姿多彩。無論是性少數還是性多數,我們都是人,理應同理心去看待和相處。沒有誰比誰高貴或者誰比誰低下。我們都有著我們的人生精彩,風景各不相同,但終點都是一樣的,都在前方。性多數在努力生活著,性少數同樣也是,即使會相比更難一些,但大多數性少數都在永遠不斷的像性多數一樣,追求著自己嚮往的生活、奔赴著自己的所愛、期許著自己的幸福。
最後,我由衷希望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多一份包容、多一點善意、多一絲理解,不管是對性少數也好,還是對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也罷。如果我們給予生活一個微笑,生活也會回饋給我們一縷輕柔的風,如果我們奉獻給世界一個擁抱,世界也會轉身為我們敞開懷抱。
人投生到這個地球上,有三件事;一是做自己、二是掌握自己的命運、三是體驗多維人間經歷和堅持愛與奉獻。無論是對性多數還是性少數而言,都是如此。
不要給我談什麼非黑即白了,因為這個世界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