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是我們在歌曲、詩歌或日常對話中經常聽到、看到的一句話。一般而言,我們並不認為這句話並非是愛的宣言,也不會意識到這其中蘊含強烈的依賴。

他告訴她,愛是反人性的,這讓兩個陌生人陷入了一種卑微、不健康的依賴之中。越短暫,越激烈。 ——加西亞·馬爾克斯

潛伏的敵人:依賴

有些人在提及自己的“另一半”的時候會說一些類似於“沒有你,我就什麼都不是”或者“和你在一起直到世界末日”之類的話。然而,嚴酷的現實是,這些天真無邪承諾的背後,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也許,這裡潛伏著的敵人就是依賴。

社會自身的動力會不斷地重複這些浪漫的調調,也許社會本身就缺乏依賴,以至於我們會陷入這種依賴情感的表象之中。這些資訊會讓愛情失去自身的意義,變成一場無聲的爭鬥,最終讓愛的關係變了味道。不得不說,如此極端的依賴,永遠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那麼,愛從何時開始變成了依賴?

我們很難找到具體的時間,畢竟驕傲和孤獨的恐懼是不知不覺地滲入到了我們的內心深處,像繃帶一樣束縛了愛的能力。不過,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確的訊號——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受了苦,但你又覺得自己無法離開,那麼,這份愛就可能就已經成為一種依賴。

控制和被控制:依賴的症狀

被依賴困住的人,會經常守著自己的手機,等待對方的回覆。如果他們的另一半沒有及時回覆,他們就會開始懷疑,感到恐懼和憤怒。

我們知道,在很多情況下,對方可能正在正在開會、上課,無法立即回覆。也可能對方不想在那個時候回覆他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方會不愛他們。

許多親密關係都會因此陷入僵局甚至過早地結束。

想要知道自己的另一半在哪裡、做了些什麼,在想些什麼,這些都是情感依賴的明顯標誌。

同樣,另一種的跡象跡象就是覺得自己不重要。”你怎麼了?你為什麼不再嫉妒?你不在乎我和誰在一起嗎?”這些不安的質問是一種指責,指責對方忽視了自己,犯下了錯。

這些都不會讓愛情成為一個共同成長的空間,它彰顯著親密關係中最不安和糟糕的一面,散發出來的不安氣息。讓人感到窒息、想要逃脫。

操縱與依賴

我要不惜一切代價挽救這段關係。這樣的想法,就像是在大海中竭力抓住一塊漂浮在海面上木板。對於他們來說,唯一重要的是不能要讓自己的另一半以任何理由離開,哪怕自己一直漂泊在無邊的大海中。

當依賴走入極端之後,他們會茶不思、飯不想、無心睡眠。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控訴和指責,指責對方應該為他們的不幸負責,有時候,讓自己退行、生病也是一種操縱。如果對方在這個時候離開,這些戰鬥就沒有意義了:“我需要你留在我身邊,因為沒有你我什麼都不是。”對方會因此感到內疚、壓力重重。雖然他們還是留下來了,但是他們已經心灰意泠、再也無法感受到愛。

如果依賴者讓伴侶倍感受傷,那麼他們的伴侶就再也不願意替依賴者承擔責任,不再談論愛情。雖然關係得以維持,但愛已經名存實亡,這種依賴性的控制最終成為彼此痛苦的根源。

如果自己就是依賴者,該怎麼辦?

當您覺察到自己有著強烈依賴需求,並且彼此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後。

首先,您要認識到自己的依戀關係出了問題。此時,就需要用這樣一種承諾暗示自己,即,我們透過恐懼或控制維持的東西,其本身就美好的親密關係,而不是內心的不安和無助。你必須有決心和勇氣面對這種現實。

其次要意識到自己往往會理想化自己的另一半。這在墜入愛河的早期階段很典型,有時也的確無法克服。這也是我們無法建立新的關係的原因,因為我們往往會用理想中的形象衡量自己的另一半。依賴是一種排他性的關係——排除了一切非理想化的物件。

另外,直截了當、不兜圈子的交流方式至關重要。這並不意味著要將我們的觀點強加給對方,也不是試圖操縱對方。最好的交流仰賴於真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困難,不再用愛束縛對方,將自由賦予對方,才能解開困住自己的繩索。

最後,如果一段關係結束之後,我們還是想要依賴對方,那麼,就會讓自己陷入混亂。這種感覺就像是親人喪失之後,依然懷念逝者時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拒絕接受逝者已去的事實。並且會陷入悲傷和痛苦之中,想要試圖透過回憶抓住過去,繼續在這樣的痛苦之中掙扎。哀悼關係的破裂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旦我們完成了哀悼,就會從喪失中有所體會:會在心裡對自己說,準備重新開始吧。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是因為哥哥女孩才不能上學,女孩會恨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