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國慶期間,在山東濟南,一個初中生幫父母賣菜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今年14歲的王龍澤5歲開始就幫著父母賣菜,這個國慶假期,他上完輔導班就過來幫忙。

王龍澤笑著說:“談不上羨慕,每個人都會出生在不同地家庭,有不一樣的生活……”

孩子坦然面對自己家庭狀況的淡然和灑脫觸動了我。

現在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同一個班級的孩子,有的是工薪家庭,有的是富二代,在吃穿用度上都會存在差距。

相信很多爸媽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會問你:

爸爸,為什麼別人家的房子那麼大,而我們家的房子這麼小?

媽媽,為什麼同學家那麼有錢,天天穿名牌,我就不能穿?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回答呢?

01 千萬別跟孩子“哭窮”

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父母會習慣性地在孩子面前“哭窮”,希望得到孩子的懂事和體諒:

“為了供你讀書,我跟你爸爸辛辛苦苦掙錢,省吃儉用,你要知足,不要和別人家比。”

“我們家窮啊,以後就指望你了,你要好好讀書,以後掙大錢!”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說說而已,但在孩子敏感的心裡,可能就種下了種子,讓孩子從根上開始自卑,生活變得慘淡無光。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女孩的故事:

她說,在外人眼裡她是個Sunny開朗的女孩,其實,真實的她,自卑、脆弱,不敢去和優秀的人交朋友,也不敢參加同學的聚會。

因為她窮,沒有一點能自己支配的零花錢。

其實,她家條件還可以,可是她父母嚴格控制她的零用錢,總是念叨家裡沒錢,賺錢不容易,不能亂花。

如果參加一些需要報名費的比賽,爸媽就會勸她放棄,還說萬一輸了沒得獎,不就白花錢了。

為了得到媽媽的表揚,她從小就乖巧,從來都是選最便宜的東西,不敢去奢望更好的東西。

久而久之,她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個不重要的人,面對美好的東西,哪怕心中非常渴望,也不敢觸及。

強烈的自卑感和危機感,讓她買了名牌也只能放在家裡,不敢穿出去,因為怕自己配不上。

喜歡一個男孩子,也只敢偷偷喜歡,不敢採取任何行動,因為覺得自己根本配不上他。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證明: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自卑的人長大後,更難自立。

被哭窮教育養大的孩子,成年後,很難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也很難毫無顧忌地放下心防,感知快樂。

在他們的內心,始終有一個角落,充滿著兒時對物資匱乏的遺憾,也許是為了一個玩具,或者只是一件漂亮的衣服……

所以,千萬不要給孩子“窮”的壓力,如果滿足不了孩子的正常要求,就要告訴他們:你在將來值得更好的!

02 父母直面現實,不否定自我

有些爸媽會有這樣的顧慮,當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別人的時候,會不會感到自卑?

其實,面對貧富,孩子不會有我們成人那樣的自卑感,他們只是面對差異,有點不解,想弄清楚情況。

真正能讓孩子因為貧窮產生自卑的,是父母面對暫時窮困的迴避和自我否定。

薛湧是在美國工作的大學教授,他在《一歲就上常青藤》一書中曾經記錄過自己是如何回答女兒“不如別人家”這個問題的。

剛去美國的時候,他還在攻讀博士,經濟條件不太好,一家三口擠在租住的頂層小閣樓上。

在幼兒園,女兒的一個同學知道他們是租房後,就直截了當地對孩子說:“真是太糟了,你們連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

當女兒回家問薛湧:“我們家為什麼沒有房子呀?”他沒有選擇迴避,如實地告訴了孩子實情:“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錢買。爸爸會努力工作,等掙了錢,我們就可以住好一些。”

一年後,當他們從紐黑文的小閣樓搬到波士頓近郊的一套兩臥的房子時,六歲的女兒興奮得跑來跑去。

小小年紀,她就看到了爸爸是怎樣一步一步用努力改善家庭狀況的。

從此,薛湧女兒對貧富差距完全“免疫”,一直非常自信快樂,既不嫌自己家貧,也不羨慕別人家富。

有一次,一個小朋友來薛湧家裡玩,她看了看他們家,然後問:“你們家是窮的還是富的?”

女兒坦然回答:“屬於偏窮的。你們家呢?”言語裡都是大方坦誠,完全沒有扭捏自卑之感。

當孩子問起我們家是不是沒錢時,沒有必要向孩子隱瞞客觀存在的貧富差距。

你的態度,才是孩子正確面對差距的關鍵。

如果我們安貧樂道,並且充滿自信,孩子也會如此自信。若是父母因為少了幾個錢就覺得人前人後抬不起頭,孩子就會跟著自卑。

父母對於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貧富坦然的心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回答。

03 引導孩子正確“攀比”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們家不如人家…… ”這類問題時,有些父母會很反感,覺得孩子是在攀比,是一種壞習慣。

其實,攀比是一種人類的本性,是一個發現差異,準確認知自我的過程。

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指出,自我和人格的形成,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產生的。他人就像我們的鏡子一樣,所以才有“鏡中我”這個概念。

在心理學上,攀比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向的,一類是負面的。

孩子之間比誰表現更好,誰的小紅花更多,誰進步更快,這就是正向攀比,只要適度,對孩子是沒有壞處的。

相反,如果孩子太佛繫了,害怕或者不參與任何比較,那才是個大問題。

我們要做的是,不是徒勞地掩蓋現實存在的差距,而是引導孩子不陷入負面攀比,儘早明確孩子對攀比的正確認知。

孩子的愛慕虛榮很大程度是受大人影響的。如果媽媽今天羨慕朋友買了一個好看的名牌包,爸爸明天羨慕同事換了輛好車,孩子潛意識裡就會過早的形成對物質的過度解讀。

有些父母給孩子買名牌衣服、名牌鞋……認為孩子穿出去就是給自己長臉。孩子從父母的眼中看到了神氣,就會感覺自己高人一等,甚至經常在同學面前炫耀。

就像金星說的:給孩子穿名牌,全是大人鬧的,孩子太單純,大人太複雜,孩子其實不在乎也不知道的,對她來講就是個衣服。

我們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可是孩子的吃穿用度,保證安全、舒適就足夠,沒有必要一味追求名牌。

不想讓孩子養成愛慕虛榮的攀比心理,我們就需要引導孩子不要太過注重外在的裝扮,應該重視內心的豐盈。

如果孩子覺得品格優劣、學業優劣、能力的高低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他就不會因為物質條件而產生自卑。

最 後

當孩子再問到“我們家為什麼沒錢?”這樣的問題時,我們不應該回避,更不應該抱怨,而是嚴肅認真地回答他的問題:

“暫時的沒錢不丟人,不上進才是丟人;父母有錢也並非了不起,以後自己有能力才是了不起!”

不給孩子提供“富”的虛榮,也不給孩子灌輸“窮”的觀念,讓孩子知道,眼下的生活只是暫時的,他想要的,需要自己去爭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父母的“放養”真的放對了嗎?心理學:放的是天性,養的是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