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長是孩子最早的老師,那麼家庭就是孩子最早的“學校”了,最早學習說話,走路,以及吃飯的地方,父母在孕育和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日常的言行舉止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交流的情緒和行為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成長,有的父母覺得給孩子提供豐厚的家庭環境,物質條件就可以了,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那麼父母該不該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張先生有一個女兒,已經13歲了,一天晚上張先生下班回家後,因白天上班時受了不少客戶的刁難,就喝了點酒,回家後就對女兒擺臭臉,在加上聽老婆說了女兒在學校做的叛逆壞事,張先生直接對女兒動起了手,連打帶罵的,女兒不服氣就和爸爸回了幾句嘴,在父子倆的爭吵中張先生扇了女兒兩巴掌,媽媽也扇了女兒一巴掌,媽媽還用抱枕直接甩在女兒身上,打到女兒的臉上。
之後這對父母還對女兒說出“你去死”、“跟我斷絕一切關係”等等這種很傷人的暴力語言暴力,女兒不敢相信自己父母的口中會說出這樣的話,聽到這種傷人的一時難以承受,最後女兒聲嘶力竭的哭喊著說,“你生下我就是一個錯誤,你們根本不關心我,不關心我過的開不開心,不關心我到底想要什麼......”
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經常以自己以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不懂得傾聽孩子,缺少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孩子真正所需要的一點都不關心,甚至當作看不見,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父母在孕育孩子的過程中,給孩子提供吃穿住行是最基礎的需求,但父母更加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呢?
1. 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內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長期在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家庭裡生活,孩子的情緒容易變得緊張和不安,孩子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品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父母關係和諧,一家人和和氣氣的彼此很少吵架,孩子內心就會有安全感,心理就更健康,不容易生病。
2. 把握住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8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性格、思維模式、行為習慣等孩子在幼年期早早就成型的,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抗挫抗壓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社交技巧,最好趕在8歲之前。
3.多和孩子溝通,關注孩子心理需求
父母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要注重孩子心、智、體、勞的全面發展,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孩子的自理能力、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方面,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我是小雪媽媽,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也是一名高階育兒師,孩子的成長是一堂必修課,關注孩子心理最深處的問題,做一個負責任的媽媽,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更多的人。
-
1 #
-
2 #
這樣的虐,我受的太多!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照顧和疼愛我的女兒!
-
3 #
小時候經常被當孃的咬牙切齒地罵“你咋不死啊!”“咋不死你啊!”。
如果有弟弟和哥哥,父母是肯定會更疼弟弟,哥哥的,嫁人了,在婆家,公公婆婆也把你當外人,不會真正對你好,什麼事情都站在他兒子的角度,所以女人這輩子好可憐,沒有依靠,只能靠自己,因為雙方父母都幫自己兒子的,90年代計劃生育好只能生一個,女兒也是一個,所以父母生了個女兒的沒的選,現在開放二胎了,你看吧,肯定好多人要生個兒子了,不然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