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每一個人處於社會上都免不了要與周圍的人打交道,正所謂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了一個朋友也就多了一個資源的獲取渠道,友誼說到底其實就是資源互換,各取所需。

雖說大家都明白你來我往的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有這樣一種人,他們非常害怕麻煩別人,什麼事都想靠自己。

每一次請求別人或是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就會覺得渾身難受,似乎自己的要求格外的過分,而被要求的另一方還會因為自己受到莫大的傷害。

比如別人發了一個紅包,這類人會直接發回一個更大的金額,抑或是別人幫了一個小忙,他又會以更大的回報去回饋對方。

為什麼這類人對依賴他人這件事有著如此大的負罪感呢?什麼事都想靠自己,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心理又是因何而起呢?其實這是一種危險的心理表徵,本質上是受到了集體主義的操控。

中國的怕麻煩哲學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一直提倡的都是集體的奉獻精神,只有當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你才能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可若是你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那麼你就會被大眾定義為自私的人。

集體主義成為了集體的潛意識之後,當我們再次接受他人好意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的做法錯了,但實際上後果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重。

集體潛意識的概念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所提出的,弗洛伊德曾把意識和無意識用冰山來形容,而榮格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解釋。

高出水面的冰山也就是肉眼所能看到的部分,代表了個人意識,它可以被個體所窺探到,而水面下的冰山則代表了個體的潛意識,只有在特定的時候才能被捕捉到,把所有冰山連在一起的大海是集體潛意識,也就是我們上文所提到的概念。

深度的怕麻煩,都是個體生命早期在家庭中建立起來的。

假如養育者對孩子的愛並不充分或者說十分匱乏,那麼他就會理所應當的認為照顧孩子是一件苦差事,即便不得已的去做這件事,他的心中也會滿含怨氣。

儘管孩子的心智還不夠成熟,思維也尚未發展到能夠理解被照顧這件事,但他在各方面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的情況下依舊會生病,會覺得內心荒蕪,因為他們從始至終都未曾感受到來自於最親近的人所付出的熱情與愛護。

在無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不該提出任何要求,一旦自己說出口,那些請求的話語便會傷害到父母,進而讓他生出無限的愧疚感,久而久之他們習慣於把真實的想法埋藏於內心深處,就算是面對著父母也不肯輕易說出口。

這樣的孩子總是覺得麻煩別人就是在傷害別人,或許有人認為嬰兒並不具備自我意識,可事實上,嬰兒只是聽不懂養育者所說的話究竟代表著什麼,可他們卻能真切地感受到對方的情緒與耐心,並且這一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會貫穿個體的一生。

怕麻煩的人總是處於低自尊的狀態當中,在接受了別人的好之後,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對方的關懷與細心,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負擔。

這類人迫不及待地想回報回去,或是認為對方對自己的好都是有目的的,出於不想欠人情的想法,他們總是壓力重重,然後迅速找個由頭回報回去。

麻煩是增進關係的方法。

在東方的文化語境下,人們一直認為麻煩別人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然而本傑明弗蘭克林卻表示麻煩是增進關係的絕佳途徑。

如果你想與對方拉近關係,你可以讓對方幫一個力所能及的小忙,他就曾提到過自己的過往經歷,為了結識一位性情頑固的眾議員,他主動向那個人借了一本書,等到兩人再次相見時,對方的態度果然有所好轉。

主動麻煩並不是一味的依賴對方,這其實也給了你回報他的機會,當你們有了往來,就很有可能成為互惠關係。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大家都要學會適當的麻煩別人,平時讓他人幫你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並不會給對方帶來負擔,反而會讓他覺得自己被需要。

每一種文化都有正確的和不正確的部分,大家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僅如此,同一種文化在不同的時代下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我們應該理性判斷其正確與否。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當你撐不下去的時候,就看看這9個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