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一切痛苦,實際上都是對於自己無能這個本質的一種憤怒。”——王小波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評價其他人,看到他人的狀態不好,可能會脫口而出:“他最近看起來狀態不好,太頹廢了。”
而這種情況特別容易出現在長輩教導晚輩當中,對於年輕人而言,頹廢這個詞語出現在他們生活當中的頻率越來越高。然而你知道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嗎?
頹廢,顧名思義指的是個體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當一個人在生活當中屢次浪費機會,或是在原本能夠做好的事情上出差錯,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我本來可以做到”。而導致個體頹廢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壞習慣的長期積累。
“無能狂怒”是現代互聯網上特別流行的詞語,而這個詞語恰好可以形容上述這種情況。當個體的自身能力與理想差距過大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極度的不平衡,這種狀況也將自然而然地出現。
站在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當人們在現實社會當中經歷過某些事件過後,便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一些想象,而這些想象正是個體內心當中對於理想人生的構想,也可以稱作是理想或是夢想。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想,都有不同的追求目標,但是相同的一點是,為了追尋這個夢想和目標,個體必須腳踏實地的不斷努力,並且要做好付出的勇氣和準備。
而在現實生活當中,你的狀態越是頹廢,你的生活也越是亂套,你也會感覺更加痛苦。那麼,對於個體而言頹廢從何而來?是如何一步一步侵佔個體生活的?簡單來講,頹廢通常來源於個體對於堅持和約束的放棄。
沉浸在當下的快樂之中
實際上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明白許多大道理,例如成功的人生必須有良好的規劃,追求夢想要腳踏實地不斷努力等等。但是真正能夠做到這些卻並不容易。
年輕人們喜歡在晚上玩遊戲、刷短視頻、看電視劇等等,一時之間沉溺於快樂當中,就會忽略第二天所要完成的工作。那麼,年輕人為什麼種愛熬夜做這些事情呢?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和觀察後得出結論,類似於遊戲、短視頻等娛樂方式對於個體而言,會產生一種快速的即時反饋,這種迅速的反饋,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個體感覺到快樂。
而那些需要通過長時間積累才能從中獲得快樂的事情,例如學習、健身等,無法給個體提供即時的反饋,因此大多數人難以堅持,不久便失去了興趣。
當大家搞明白這一點之後就會發現,學習和玩遊戲,同樣能夠讓個體產生快樂的感覺,只是前者更為緩慢和持久,後者更加快速且容易消失。
與不如自己的人比較
很多人在生活當中遇到麻煩或者挫折之後,總喜歡找些什麼事情來安慰自己一下。這個時候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話就被人們靈活地利用起來了。
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在身邊選取一個各個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在將其與自身對比,經過一系列的比較能夠使個體產生快感。但實際上做這件事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實際上僅僅相當於一種自我安慰而已。
因為個體之間的差別較大,在沒有標準參考物的情況下盲目地進行對比,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如果個體真的想要對比,那麼就必須更加嚴謹,可以做一些歷時性、縱向的對比,與自己比較永遠比與他人比較更有意義。
滿足於當下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滿足於現狀,沉浸在當前的生活狀態當中,並且不會再做任何努力,那麼他所能得到的結局通常都不好。
雖然我們說知足常樂,但這並不是告訴人們僅僅滿足於當下即可,而是讓人們對於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不必太過執著,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也虛無花費太大精力去追求。
我們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出現了以上幾種情況,人生短短數十年,在這段時間當中,如何讓自身的價值最大化,給家人和社會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