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一生中,忠誠與誘惑註定是長久相伴的。
——青玖情感
如果遇到了更愛的
“假如有一天,已經有男朋友的你,遇到了另一個更喜歡的人,你會怎麼辦?”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女孩們卻給出了很多種答案。有人表示會向現在的男友坦白,結束了這段關係後,再去追求更愛的;有人選擇會將喜歡放在心裡,仍舊跟現任在一起;當然也有人表示會偷偷去追求看看,覺得有機會,再考慮是否要跟現任分手。
這個問題乍看起來,有些異想天開,但卻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註定會為某個人動心,卻很難只為某個人的動心。愛是衝動的,這也就註定了,衝動會帶來誘惑。
當我們遇到這樣或那樣的誘惑時,究竟該如何選擇?是以情感為導向,追求愛情帶來的刺激,還是堅守本心,把責任和承諾放在第一位。
這場責任與自我的碰撞,孰對孰錯?弄清楚了它,也就弄清楚了,那些關於婚外情、出軌等問題的內核。
何為愛情裡的忠誠
忠誠與忠誠也是不同的。親密關係中的忠誠,有著它獨有的解讀。
社會學家邁克爾約翰遜,曾把“忠誠”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叫“個人忠誠”,是被對方吸引,對對方滿意,希望關係一直持續而表現出的忠誠,也叫“我想忠誠”,這種自然非常理想。
第二種叫“強迫忠誠”,因為離開這個關係的代價太高(社會後果或經濟後果),所以被動地表現出忠誠,也就是“不得不忠誠”。
第三種叫“道德忠誠”,來自於心裡的道德、責任感,會把維繫關係看成一種現有的責任,但要注意不能高估自己,也同樣不能高估別人的“道德感”,因為道德,實際上“脫實向虛”,無法量化,也無法衡量的。
這三種忠誠共同構成了親密關係中的忠誠。在親密關係構建的過程中,這三種忠誠也根據階段的不同,影響力各不相同。
在人們相識的初期,情侶間充滿新鮮感,吸引力強烈,此時的忠誠主要是個人忠誠,即因為想長久的發展下去而表現出主動的、積極地忠誠。
在兩個人交往一段時間或步入婚姻後,為了維繫感情,彼此都投入了一定的成本。在這個時期,情侶雙方會不斷的衡量對方的優勢、劣勢,以及是否能夠滿足自己對婚姻生活的期待。此時能夠保證忠誠,多是基於強迫忠誠的考慮,即離開了對方付出的代價要遠高於與對方在一起。
當兩個人度過的情侶交往或婚姻關係的磨合期時,就會來到道德忠誠的階段。此時維繫關係,已經成為了一種擔當與責任,是道德的基本要求。
出軌的背後原因
那麼既然已經有了忠誠的束縛,為何還會有人選擇出軌?在這裡要先給大家科普一個忠誠度的計算公式。
心理學家認為:忠誠度=滿意度+投入數量-可替代伴侶質量。
滿意度是指一方對另一方在親密關係中表現的滿意程度,投入數量是自己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投入的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的總和,而可替代伴侶的質量是其他外來異性的誘惑力。
由此可見,會影響親密關係中的忠誠度,進而導致出軌行為的,也就是滿意度、投入數量和可替代伴侶價值這三大因素。
滿意度主要與親密關係中需求的匹配程度有關。比如男性希望自己的妻子溫柔、體貼、孝順、持家,女性希望自己的丈夫踏實、沉穩、忠誠、負責。當彼此的需求對方都能滿足時,兩個人就會迫切的想要在一起,也會從這段親密關係中感受到幸福。當一旦需求不再匹配,滿意度也就自然而然的降低了。
投入數量主要看夫妻雙方是否善於經營感情。一段婚姻的美滿與否,不只要看自己在其中投入多少,還要看是否能夠引導對方進行投入。如果一方在婚姻中表現得付出過度,過於卑微,那麼這樣的婚姻多半也是不穩定的。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不少因為把對方“慣壞了”而出現婚外情,導致婚姻破裂的案例。
想要減少可替代伴侶價值,則需要提升自身的魅力。人們會在伴侶之外找尋其他的異性對象,主要是因為,其他的異性身上有伴侶所不具備的價值。那麼我們可以這麼理解,自身的價值越高、越優秀,其他異性對伴侶的吸引力也就越低。在婚姻生活中,提升自己,塑造自己與照顧對方一樣重要。
婚姻是兩個人的故事,需要兩個人彼此成就,共同負責。婚姻的基礎是愛情,但僅僅有愛情,構成不了婚姻。所以任何以不愛了為理由的出軌,都是愚弄他人,為自己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