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知,先相識;要相戀,先相知。
——青玖情感
見面之後
我是個支持相親,卻不會去相親的人。這是我個人的選擇,無關其他。在我的身邊,也有不少的朋友會去參加相親。只是在他們參加過相親後,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我去見到Ta了,Ta還不錯,但是然後呢?
是啊,然後呢?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初次見面往往不難。現代人開放自由的思想,使得相識的流程一再的簡化,有時只需要掃個碼,不過兩秒就完成了相識的過程。
但後續的步驟卻總是讓人不知從何下手。該如何開啟溝通,該如何介紹自己,該如何推進關係,每一步都是難題。若不擅解決,彼此就會停留在點頭之交的階段,聊勝於陌生人。
事實上,受到首因效應的影響,人與人的交往早在見面的第一眼就已經開始了。初次見面時的外貌、談吐、打扮,都足以影響後續的交往進程。如果兩個人相識,對方並未在第一時間表現出明顯的排斥。那麼關係的推進就是有可能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強化自己充滿魅力和吸引力的部分,讓對方更願意接受我們。
如何在每個階段,抓住每一個機會,走近對方一點,我們可以運用心理學上的一個效應來巧妙達成。
所謂名片效應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總會被那些表現出與我們相同特質的人所吸引。這就是俗話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麼可見關係推進的關鍵,就在於與交往對象成為同類人。
而要成為同類人,或者表現得與交往對象是一類人,可以藉助名片效應來達成。
名片效應指在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所以名片效應的關鍵就在於展現自己與對方的相同特質。比如,對方喜歡旅行,你就要表現得自己去過許多地方;如果對方熱愛烹飪, 你就要展現出自己吃貨的一面。
總之,想要與對方成為同類人,就要在對方認同的、喜愛的、關注的方面,表現出一定的熟悉度。這種熟悉度,不要求你需要成為那個方面專家,但一定要有所瞭解,並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這種同類人的感覺,會消除對方對你的心理防備,讓Ta更願意與你溝通。同時彼此身上的共同點,也可以成為有效的溝通話題。不會讓對方覺得與你的溝通總是尬聊。如果把握恰當,對方甚至會對你產生惺惺相惜感。
關係也就會在這之間有效的推進。
如何打造同類感
想要利用名片效應,創造出同類感,切忌過於直白。當對方在表達自己想法、愛好時,過於誇張的表現出自己與對方有著同樣的看法或愛好,會顯得刻意而虛假。
對自己的介紹一定要是不自覺流露出來的,這種自然而然的表達,才能讓對方在溝通中產生驚喜感。
同類感的建立必定是循序漸進,有步驟而為的:
瞭解對方。充分了解對方,必定是打造同類感的基礎。如果是朋友介紹的,那麼在見面前就一定要儘可能多的瞭解對方的信息,比如對方的年齡、愛好、生活習慣、工作經歷等等。儘量的從中尋找到共同點,如果沒有共同點,那麼就尋找那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地方作為潛在的共同點。
結合自己。選擇自己與對方的相同點時,一定要考慮自身的能力,儘量選擇那些自己擅長的、優秀的方面,與對方的喜好相匹配。比如,如果對方喜歡運動,但你不擅長運動,就千萬不要選擇運動作為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否則不僅不能塑造正面形象,還會暴露自己的缺點。
遞送心理名片。這是打造同類感的關鍵。尋找合適的契機,恰到好處地向對方出示自己的心理名片,讓對方放下警惕心,拉近你們的距離。這個遞送的過程可以是言語上的,比如在溝通中,對對方的看法、觀點表示認同,多使用“是啊”、“我也這麼認為。”等句子。也可以是行為上的,比如不自覺的流露出與對方相同的習慣,點同樣口味的飲料、菜品等。
這種同類感的打造不是一時半刻的,而是貫穿於整個交往過程中。你與對方的同類感越多,彼此的相處也就越融洽。很多夫妻會在結婚多年後,表現得越來越相像,就是同類感的作用。
#情感#
巴浦洛夫的狗,培養情侶間的正向聯結
心理學:缺愛的人該如何填補自己的心靈
心理學:你們究竟是異性朋友還是曖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