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嗎?
很清楚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去處理,就是不知道從哪一件開始。好不容易把亂七八糟的事情理順了結果什麼也沒做,可是又好像走了三千里,想停下來休息一下玩一會兒。
你的父母有沒有認為你總是一個人,不怎麼與人交往。他們在你身後唉聲嘆氣:這孩子這個樣子,你以後可怎麼辦呀?你感覺你是對的,但你又不禁想知道你是否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糟糕。
你告訴老闆想要升職,老闆告訴你考慮幾天,可是沒有迴音。你不安地猜測這是否是一種微妙的拒絕,另一方面,你又不願意問一個明確的答案。在你心中的兩個小人一直在爭鬥,無法好好工作。
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內耗”。
換句話來說就是分不清輕重緩急,不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總是猶豫和懷疑,內心不斷平添不少的戲份。
這種拔河式的自我奮鬥扼殺了意志力,讓你無所事事後感到疲憊,又因為效率低下加劇了自我懷疑,你需要更多的精力為自己打雞血。整個人的狀態就像過山車,忽上忽下。
可是,怎麼才能去掉內耗呢?可以嘗試從以下三種方法。
堅持只做一件事,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你聽說過緊急重要的四象限分類嗎,看似很合理,其實只適合自律性很強的人。很多人遇到的問題不是不理解這四個象限的分類,只是分不清緊急和重要的區別。
期末考試哪門課更重要?女朋友電話和老闆電話哪個急?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整理這些東西上,其實就是就“成功”啟動了內耗模式。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你的待辦事項清單越長,你就越不想做任何事情。
打破這種局面其實並不難。當你有一件以上的事情要做時,你不必試圖優先考慮它。
如果沒有明確的期限,你只需要從你想到的第一件事開始,不要敷衍了事,在進入下一個之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這種做法讓你專注於做事情,而不是選擇做哪一件。
滿足自己,做下一個,就不用一直回頭,一邊做b一邊想著A,要知道,返工總比開始要花更長的時間。
降低對他人的期待
很多時候隱含的不公平往往成為人際關係中最大的絆腳石。
你無法踢開之前所有的努力,也不想接受對方帶來的所有負擔。你心中有一場人與自然的激烈較量,而真正的一方卻對你的痛苦一無所知。總是用自己的態度來看別人。
你難道不應該像我對你那樣對我嗎?
你不知道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嗎?
我已經走了99步,你就走一步,不可以嗎?
聽起來很委屈,也很正確,但大多數情況下,你沒有說清楚,對方真的不知道你想要什麼,你也就不用再被別人的冷漠給自己添堵了。
儘量降低你對別人的期望,不要以為他們會像讀卡器一樣理解你的想法,告訴他們需要做什麼。
比如“我不喜歡別人亂動我的東西,以後請不要隨便拉我的抽屜”或者“我約過你幾次,你就不能約我嗎?”
那個時候,直爽,永遠直爽。
永遠關注影響圈,而不是關注圈
影響圈和關注圈是史蒂夫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年提出的兩個概念。它們的區別在於你對事物的控制。
舉個簡單的例子,明天上班路上會不會堵車是你的重點。你的注意力再高,也控制不了事情的發展,但是你可以控制影響圈的事情,比如早起半個小時,避開早高峰。
如果你一直盯著關注圈,你會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上浪費很多時間,陷入深深的無力感,不斷抱怨,也就沒有心情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一個人的影響圈大小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你想得到提升,就努力做出成績。以優異的成績作為資本,可以影響上司的決策。
但是,如果你只關注關注圈,抱怨老闆不欣賞自己像蝙蝠一樣盲目,那你只能收穫滿滿的負能量,連能做的小事都懶得做。即使你的老闆想給你升職,也找不到理由,你的影響圈會逐漸縮小。
分清你跳下去能得到什麼,和你根本控制不了什麼。
前者努力,後者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