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很多人,遇到問題總是急於去解決,結果卻是越解決,麻煩越多。
事實上,有些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不解決”。
事物自有它發展的規律,過分的去“有為”,往往會“揠苗助長”。
有時候,不過分干涉,順其自然,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
不爭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有時候,過分急功近利的去爭,反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想要得到,就需要適時的退一步。
在電視劇《天道》中,韓楚風想要競爭總裁的位置,丁元英給出的辦法,就是“不爭之爭。”
在丁元英看來,如果韓楚風選擇與兩位副總裁競爭,那麼,首先失敗的,就是韓楚風。
只有退後一步,讓兩位副總裁競爭,韓楚風則踏踏實實做事,才有勝算的可能。
最終,韓楚風因為“不爭”而獲得了總裁之位。
有些東西,握得太緊,反而容易失去;適當的鬆鬆手,則更容易得到。
有一句話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當我們發現獨木橋上的人太多了,就說明這條路,已經不能再走了。
只有放棄與眾人爭奪“獨木橋”,去開闢新的道路,才能打開新的局面。
不理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
他們喜歡挑釁別人,來發洩自身的怨氣。
如果我們沉不住氣,與他們糾纏在一起,那麼,便會讓自己沉溺其中,身心俱疲。
對我們來說,無謂的爭吵,是在消耗自身的能量;
而對於不可理喻的人來說,無休止的爭吵,恰恰是他們最樂意做的事情。
有一次,子貢在院子裡打掃,有客人來,問道:“請問您是孔子嗎?”
子貢說:“您找我老師有什麼事情嗎?”
客人說道:“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子貢說:“這個我知道的。”
客人問道:“請問一年有幾個季節呢?”
子貢回答:“四季。”
客人反駁:“不對,是三季。”
二人於是便吵了起來。
孔子聽到爭吵後,出來問明緣由,便對客人說道:“一年確實只有三季。”
客人聽後,開心的離去了。
子貢不解:“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為何要說是三季呢?”
孔子回答:“你看那人,一生綠衣,分明是田間的蚱蜢,他哪裡經歷過冬天呢?”
面對一些不可理喻的人,如果我們總是期望用“正確”的理論來說服對方,那麼,結果往往是令對方更加憤怒。
最明智的做法,莫過於不去爭辯,不去理會。
如此,便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不解釋
有一位少女未婚有了身孕,在父母的逼問之下,便說孩子是附近廟上的一位高僧的。
父母找到這位高僧,要求他承擔責任。
高僧沒有解釋,只是默默接受了孩子。
鎮上的人知道後,紛紛指責高僧。
半年後,孩子的親生父親找上門來,少女才承認是冤枉了高僧。
高僧並沒有埋怨,默默把孩子交給了少女。
小和尚問高僧為何不解釋自己。
高僧回答:“如果能夠解少女之困,拯救一個小生命,被誤解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時候,面對旁人的誤解,不做解釋,是一份胸懷,更是一份替人著想的善良。
古語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真正的修行,是修煉自己的內心,即使面對他人的誤解,也不改變自己的初心。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此心即安,則無懼流言蜚語。
結語:
《哪吒》中說:“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面對他人的成見,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是白白的“解釋自己”,浪費口舌呢?還是“人不知而不慍”,只管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呢?
這世間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情,放下別人的“成見”,對老天的事,順其自然,才能讓自己過得輕鬆、自在。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