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場肺炎,讓我們銘記了一位英雄的名字,他就是鍾南山。

作為抗擊非典時的英雄,時隔17年,鍾南山再次臨危受命,奔赴抗疫第一線。

英雄的家庭再次成為福斯的焦點,除了父親的耳濡目染,我們還看到了一位英雄母親的故事。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是一名醫護人員,她畢業於護士學校。

母親不僅賦予了鍾南山生命,同時還教他如何做人。

廖月琴一直教導兒子,要有同情心和責任心,要遵守承諾,而她本人也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動讓鍾南山成為重言守諾的一代名醫。

然而,名醫的背後,卻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祕密。

1 鍾家有兒初長成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家裡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而鍾南山父親鍾世藩的家境並不好。

但他是協和醫院赫赫有名的醫學才子,他的才華很快得到了廖月琴的賞識,兩人一見傾心,墜入愛河。

隨後,廖月琴帶著鍾世藩見了自己父母,本以為這樣的大戶人家會瞧不起家境貧寒的窮小子,意外的是廖月琴的家族十分開明,他們的愛情得到了廖月琴父母的支援。

他們順利成婚,過起了幸福的小日子。

1936年10月20日,對於兒科醫生鍾世藩和妻子廖月琴來說,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這一天,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

由於孩子出生的醫院位於鐘山之南,所以父母便給他起名為鍾南山,這也希望兒子勇攀高山,跨越巔峰,不斷超越自我。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鍾南山剛出生後沒多久,他的家便被日本飛機轟為平地,家也沒了。

“是媽媽和外婆冒著生命危險,把我從瓦礫堆裡救了出來。

聽姨說,當時我的臉被炸的黢黑,直到後來才有了微弱的氣息。

現在我能活著,要感謝媽媽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廖月琴年少時,在當地的毓德女中讀書,而後考了協和高階護校。

廖月琴喜歡讀書,更喜歡給孩子讀書。

她經常給孩子講書裡的感人故事,醫院發生的有趣事,鍾南山總是能從母親的口中聽到很多新鮮事,這讓他讀懂了百味人生。

1946年全家福,父親鍾世藩、母親廖月琴、哥哥鍾南山和妹妹鍾黔君

這些故事滲透在孩子的心裡,鍾南山那骨子裡透露的強烈自尊心,善良助人、同情弱者的良好品格,便是從他母親那裡學來的,是從母親的故事中學會的。

都說孩子百分之九十的教育都歸結到父母身上。

特別想說:

孩子的品行、三觀、堅定的意志,都是在家庭裡培養形成的,父母的修養,是孩子的教養。

父母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用行動感化孩子,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 承諾的意義,鼓勵的力量

廖月琴不僅持家有方,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言傳身教,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鍾南山回憶母親說道:

“早年間,母親曾答應給我買輛單車,我把這件事早就忘記了,但母親卻依舊記得。

在家裡最困難的時候,母親依舊咬咬牙,堅持給我買了一輛單車,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明白了,只要是自己答應的事,就一定要竭盡全力的做到,這就是承諾的意義。”

鍾南山的母親看似一個平常的舉動,卻在兒子鍾南山的心裡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這顆種子教會他做人的方向。

其實,小時候的鐘南山學習成績並不好,甚至留過兩個級,調皮搗蛋的事,他沒少幹,逃學不上課更是家常便飯。

老師們一致認為這個孩子無藥可救了,他也漸漸放棄了自己,破罐子破摔的對待自己的學業。

直到五年級的一次考試,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五年級的一次考試中,鍾南山運氣爆棚,破天荒的考得還不錯,他的母親看到成績單後,非常高興,笑著說:

“看看這成績,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正是因為母親短短的一句話,讓迷茫的鐘南山點燃了希望的火把,讓他體會到了被認可的成就感。

鍾南山說:“我覺得我的母親一下子找到我的亮點,我有了自尊心,被認可,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

其實,做孩子的好評師,遠比批評教育要來得更有效。每個孩子都需要被認可,就像小樹苗需要被灌溉,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認可,被鼓勵,它是讓孩子認知自身閃光點最棒的方式,而這種被鼓勵的感覺,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動力支配。

3

是母親教會我善良

1955年,鍾南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醫學院,但當時他的一個同學家裡條件很不好,即使考上了北大,也沒錢交學費。

鍾南山回到家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母親聽到後沉默了,沒有說話,因為那時候的鐘家日子也過得十分貧苦,為了讓鍾南山讀書,他的母親把家裡所有的錢都拿了出來,生活十分拮据。

廖月琴頓了頓後終於開口說了話:“南山,你知不知道,我們家為了準備你讀書的錢已經十分困難了,實在沒有辦法了。”

母親開口說了這番話,鍾南山以為母親不會把錢借給同學,沒想到過了幾天,母親把揉在手裡皺巴巴的二十元錢,給了鍾南山,並且叮囑他一定要交給那個貧困的同學。

回憶母親的所作所為,鍾南山哽咽地說道:

“那二十元錢,在當時幾乎是我們家半年的生活費,母親為了籌到這筆錢,她白天上班,晚上接針線活,她的眼睛,也因為那以後,就不大好了。”

不僅如此,常常有鄰居因為貧窮穿不起衣服,母親總會拿出一些衣服,接濟鄉鄰。

從那以後,鍾南山慢慢在母親的身上學會了善良的意義。

17年前的非典來臨,鍾南山不眠不休連續奮戰38小時,直呼把最嚴重的病人送到我這裡來。

17年後的新冠病毒,鍾南山年過八十,依舊衝在一線,不顧自己的安危,幫助中中國人挺過難關。

是什麼讓他敢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來換取病人的健康,我想正是鍾母的教導和言傳身教,讓鍾南山學會了同情心和善良。

看到這裡,不禁想說:

“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在日後開花結果,並且對孩子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父母的反射,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言傳身教。

4

母親的離開,是我一生的傷痛

1964年,廖月琴擔任中山醫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可以說廖月琴是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她為人剛正不阿,正直高潔,做任何事都懷揣著一顆善良的心,然而這樣傑出的醫者,還是被那場突如其來的困境所打倒。

1966年7月,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洶湧而來,月琴因不堪羞辱而自殺。

當時的她,年僅56歲,因為內心的自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堅強性格,讓她以這樣的方式離開。

母親的突然離世,成了鍾南山心中無法言說的傷痛,很多年後,鍾南山提起母親,回憶那段往事。

他眼眶溼潤地說道:“母親的突然離開,瞬間感覺我的天塌了,她才56歲啊,她走的太早了。

那天晚上,天空掛著此生最慘白的月亮,我心中愛的花火都熄滅了。

現在,我們都已年逾古稀,但母親的琴聲依舊迴盪在心房,把我帶往了思念的方向。”

母親廖月琴的離開,不僅是兒子鍾南山心中的傷痛。

失去愛人的鐘世藩更是悲痛欲絕,他將她的骨灰留在自己身邊整整12年。

直到臨終,他的遺言是:把自己和妻子的骨灰混在一起,撒向大海。

逝者已逝,廖月琴的做人做事的原則依舊傳承在兒子鍾南山的身上,它支撐著他走得更遠,飛得更高,不僅教會了孩子善良,更在鼓勵中改變了孩子的一生。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在某一瞬間,都會在孩子身上上演,而廖月琴的育兒方法,讓鍾南山成為了和母親一樣勇敢善良的人。

正如廖氏家訓所言:

做人,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敦倫盡分,慎始慎獨。

做事,

仁愛利他,吃虧是福,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廖月琴做到了,鍾南山也做到了。

在廖月琴的身上,讓我看到母教最美好的樣子,也讓我看到榜樣的力量。

8538
最新評論
  • 1 #

    國之棟樑,華人的驕傲,必須點贊

  • 2 #

    母愛的偉大孕育出優秀傑出的國家良材

  • 3 #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都有說不出的苦

  • 4 #

    鍾老爺子的母親真漂亮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文字如何調動人的情緒,只靠啊、唉等語氣助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