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29 年,孫權稱帝,改元黃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孫權終於克成帝業。但也正是從此開始,他不再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在其晚年的統治中出現了一系列弊政。正是這些失誤使得孫吳政權江河日下,終於走上了不歸路。
那麼,孫權在統治後期做過哪些弊政呢?
1. 猜忌甚至殺戮重臣
在三國曆史上,孫權以能用人著稱。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都是一代才俊,名震海內。孫吳“四英將”: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不亞於曹魏或蜀漢任何一名統帥。正是因為君臣一心,用將得當,孫權才取得了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兩次關乎孫吳國運戰爭的勝利。孫權稱帝后,與忠臣的關係就顯得十分微妙了。
張昭是託孤重臣,孫權稱吳王,執意不肯委之以丞相重任,卻立名不見經傳的孫邵為相,孫邵在《三國志》中沒有立傳,可見能力不及張昭。黃武四年,孫邵病死,群臣請立張昭,孫權又加以拒絕。
陸遜在夷陵之戰中重創劉備,使蜀國從此無東顧之念反而被迫改變策略與東吳講和。對於如此重臣,後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寵,陸遜出於公義上疏擁護太子,孫權多次遣使責問陸遜,遜憂憤而終。
吾粲是江東名士,官拜太子太傅,在“兩宮構爭”中仗義執言,竟被孫權處死。名士張溫因為出使蜀國對蜀國多有誇讚,孫權又嫌他名氣太大,害怕不能為己所用,就借暨豔案對張溫禁錮終身。
2.虛偽自持,好大喜功
黃龍二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帥將士萬人渡海徵夷州、亶洲一帶。僅得夷州數千人還。赤烏五年,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從長遠角度看,對開發臺灣,海南做出了貢獻,但就孫吳政權的鞏固和發展而言,是得不償失的。
嘉禾元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向孫權稱藩,孫權遣將士萬人,珍寶無數前往遼東,群臣從丞相顧雍以下都來勸諫。孫權卻固執己見,最終公孫淵吞其財寶,沒收兵資,斬吳使獻於魏庭。孫權在損失大量財寶,幾百艘船隻和上萬東吳士兵的情況下還想親自征伐遼東。
東吳和遼東相隔幾萬裡之遙,和魏國接壤,系魏屬國,而且一直臣服與魏國。孫權竟然無視群臣之見,妄想遼東臣服,事情敗露後,又想征服遼東,真是異想天開,終於自食其果。
3.在立嗣問題上舉棋不定,廢長立幼
自西周宗法治確立以來,帝王立嗣一向遵從兩個不成文的規定: 第 一,立嫡不立庶。第二,立長不立少。其中前者尤為關鍵,它可以換成另外一句話“子以母貴”也就是說只有分妻妾,才能辯嫡庶。孫權當政多年來一直沒有立後,直到太元元年,才封潘夫人為後。
此時的孫權已經年逾古稀,整整七十歲了。只有先立後,才能定貴賤,分嫡庶,確立世子,保障權利交替的穩定性。
立後是整個過程的開始,這個工作不能很好完成,後來的一切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立後問題的延誤是孫權立嗣問題的根源。
正是因為孫權不按套路出牌,才導致他即使立了太子也無濟於事。立長子孫登,他惶恐不安,想讓位於孫和,最終英年早逝。孫權晚年立孫和為太子,加封自己所喜愛的孫霸為魯王,享受等同於太子的待遇,面對此種情況,江東大族和淮泅集團等均選擇不同的支持對象,分幫結派。
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奪嗣之爭,終於演變成了江東大族和流亡北士相互傾軋的工具。孫權藉機打壓江東士族,前丞相顧雍子顧譚、顧承兄弟流放交州,客死異鄉。孫權下詔賜死朱據,將陸胤下獄, 誅殺太子太傅吾粲。他們都是江東大族中的代表人物,相形之下,孫權對於非江東人士處置卻是較輕,有的不降反升。大將軍諸葛恪更是步步高昇,獲得了託孤重任。
所以孫權並不是以支持太子或支持魯王為判斷標準,只是藉此打壓江東大族。最終少子孫亮因為年幼漁翁得利,繼承大統。其年幼無知,不堪重任,國內又無良佐,只得託孤與志大才疏的諸葛恪,這為孫吳後期政局動盪埋下了禍根。
4.刑法苛重,任用酷吏
孫權統治後期,刑法嚴峻,徭役繁重。面對陸遜提出的“施德緩刑”的要求,孫權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法律的目的就是“遏惡防邪,儆戒未然”,如果刑罰太過於輕緩,就沒有辦法“威小人”,達不到約束和威懾犯罪分子的作用。
由此看出孫權對於法令的作用十分推崇,視其為禁邪止奸,維護統治權威的重要手段,同時,他還提倡以重刑治國,以嚴刑峻法強化統治,可見,孫權法律思想的核心就是法家的重刑主義。
孫權重用酷吏主要表現為任用呂壹排斥異己,陷害忠良。孫權寵信呂壹,呂壹官拜校時,侍寵亂政,大搞嚴刑峻法,大臣們人人自危。
太子孫登,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都向孫權進言,孫權不聽。終於在群情激奮的情況下,孫權才殺了呂壹。
值得關注的是孫權統治晚期刑法苛重,任用酷吏等情況雖然有太子孫登,重臣張昭,丞相顧雍,陸遜的勸諫,卻一直沒有改善。直到孫權去世,權臣諸葛恪輔政才取締校官,減免苛稅,他的這些措施得到百姓一致擁護。
總之,孫權統治晚期刑法苛重,再加上他本人好大喜功,在經濟上耗費了國家大量財富,這加重了百姓負擔,招致農民起義。他猜忌甚至殺戮重臣,激化了君臣矛盾,導致孫吳後期人才凋零,在立嗣問題舉棋不定,廢長立幼,導致他死後的權臣和宗室專權。這些都是孫吳政權滅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