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馬克思曾說:類學會路,也得學會摔跤,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路。

人人都會有挫折,而且我們就是在挫折中不斷成長的。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摔倒之後,再次爬起來的動力是什麼呢?

有人說可以鼓勵當事人,有人說可以用壓力鞭策當事人。

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有其弊端。我認為更為優良的策略方式應該是培養對方的興趣。之所以說“培養”,是因為我們並不是天生對所有事物都帶有興趣的。

赫洛克效應:讚美是激勵他人和成就自我的最佳方式

讚美可以使得一個人充滿動力,並在勇敢試錯的情景下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很可能不會成功,但是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成功。

羅森塔爾曾經做過關於鼓勵和讚美對人的精神動力起到一定作用的實驗。

羅森塔爾曾經來到加州的一所普通的中學。起初,他對學校的一些學生做一次智力測試,然後羅森塔爾將測驗的結果偷偷告訴了老師,並提醒老師:“這些學生中有一些不太聰明,可能不會有所成就。”並把名單交給了老師。當然,羅森塔爾是當時最為著名的心理學家,老師對他的話當然也是深信不疑。殊不知,羅森塔爾只是在騙這位老師,他只是希望看到作為一名老師,是不是會鼓勵這些“笨學生”,最達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結果:鼓勵和表揚可以促使一個人成功。

果不其然,老師自從得知了這個情況,對那些“笨學生”做了特殊關照,老師會經常鼓勵這些學生。而學生從內心也感受到了這些期待,從而更加肯定了自己,學習動力比往常更加努力。

直到期末考試,羅森塔爾對他們的考試成績進行了檢查,並發現,那些曾經被冠名“笨學生”的學習成績大大高於當初實驗開始時的分數。

然後羅森塔爾得出實驗結論: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現象。

列夫·托爾斯泰也曾說:稱讚不但對的感情,且對的理智也起著很的作。

簡單來說,很多的成功在讚美的驅動下可能並不一定能實現,但是在讚美和鼓勵的精神動力的灌輸之下,我們就會擁有不斷試錯的勇氣,進而促進了我們更加的理性和聰慧,成功的概率可能會提高很多。

但是,依然不可否認的是,讚美本身在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短板。

第一,我們要時時察覺對方的情緒波動,並給出及時的讚美。但是,我們不可能時時堅守,也會粗心到不能察覺到對方的情緒。

第二,對於對方過於感興趣的事宜,我們給的讚美可能過於隨意,導致對方產生了自我膨脹。比如趙括,喜歡兵法,更喜歡指揮,但更容易自我膨脹。

第三,對於對方並不感興趣的事宜,我們無論如何讚美,可能並不能觸動他的動力,鞭策的做法可能更為有效。比如很多公司採用壓力式的管理模式約束員工。

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都能適應。——丁玲

艱苦樸素一直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也經常以堅韌不屈的精神而聞名於世。在古代,我們一直都倡導“志氣”二字,這也成為了我們一直以來的精神動力,“壓力就是動力”一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常用說法。如果是讚美是一種引導人走向成功的引動力,那麼,壓力可能會是一種“倒閉式”的逼迫式動力。在這種動力之下也成就了很多的名人大家。

東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名叫孫敬。大家聽得更多的可能是他的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

孫敬早期,由於知識淺薄,連家裡都看不起他。自此,他下定決心苦讀書籍。每天從早讀到晚,時間一長,疲倦的打瞌睡。後來,他講頭髮掛在房樑上,一旦打瞌睡,就會撕扯他的頭髮,然後馬上就清醒了,然後繼續讀書。

在我們的國家,從來都不缺少勵志的名人故事,這也是我們一貫所倡導的精神。

但是,“倒閉式”的動力策略也如同“引力式”的動力策略一樣,同樣存在不足。如果說讚美可以無限膨脹一個人的精神動力,那麼,壓力有很大可能無限壓縮一個人的精神動力,可能導致精神失常。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就是一個由於壓力過大而導致精神失常的案例。他的故事被西爾維婭·納薩爾寫成了一本書,名叫《美麗心靈》,後來又被好萊塢拍成了電影,進而轟動一時。

當納什的學術生涯正處於上升期時,由於精神上的過度疲勞,他的大腦出現了問題,產生了偏執型妄想。

例如,他發瘋般地跟同事說,外星人要要摧毀他的事業;他給大使館寫信,聲稱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政府,想和他們探討一下有關細節;並且,他還想成為南極洲的霸主。後來,由於病情的加重,最後他瘋了。

納什的例子說明,小部分非常優秀的人總是在思考高難度的問題,這可能會導致精神失衡。像納什這樣的人很擅長髮現結構,而且會長時間地關注一個主題,這使他們的前額葉-頂葉網絡壓力過大。一旦精神失衡的情況加重,他們會比其他人更容易產生複雜的偏執性妄想,這反過來又加重了他們的精神壓力。

眾所周知,幾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由壓力過大引發的。

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約有2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焦慮和抑鬱佔比最大。

2010年全世界治療精神疾病的費用高達2.5萬億美元。而且在所有生理和心理疾病的費用中,幾乎佔到最大的比例。

所以我個人認為,“倒閉式”的動力策略,雖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是弊端更大。用鞭子抽陀螺,固然會不停轉動,但是,我們要明白,鞭子的硬度一定要小於陀螺,才不至於造成陀螺的損壞,也就是說,壓力固然可取,但不要過大。

楊振寧曾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他的《心流》一書中曾闡述這樣一個觀點:心之嚮往的興趣是心流的關鍵,樂趣是心流和體驗的關鍵。勝利者的獎賞就是自己的興趣,享受以及內在的滿足。當你全力以赴爭取興趣後的勝利後,其他的就不再那麼重要了,甚至於連勝利本身都不重要了。也就是說,如果此時沒有獎勵,這個時候,你的心境會怎樣呢?其實,並不會怎樣,僅僅是沉溺於事物本身而已,這就是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還總結了產生心流的八項元素:

首先,這種體驗出現在我們面臨一份可完成的工作的時候。

其次,我們必須能夠全神貫注於這件事情。

第三,這些任務有明確的目標。

第四,這些任務有明確的反饋。

第五,我們能深入而毫不牽強地投入到行動之中,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都因此一掃而空。

第六,充滿樂趣的體驗使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

第七,進入“忘我”狀態,但心流體驗告一段落後,自我感覺又會變得強烈。

第八,時間感會改變——幾小時猶如幾分鐘,幾分鐘也可能變得像幾小時那麼漫長。

《心流》一書中還曾闡述,當一個人把全部精神能量投入到某種事物——不論是一個人還是一艘船亦或是一首音樂時,我們的行動都將更加的積極。雖然事物體系本身是有規則所塑造,但是能量卻來自當事人的專注。

作者還用信徒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當虔誠的信徒成為信仰體系的一部分時,他的精神能量會依據信仰目標找到焦點。他們的信仰力量就猶如一塊水晶:堅固,美麗而對稱。成長絕非他們所擅長的,但是他們確實在不奢求成長的信仰下而自然的成長。

在心流的體驗期間,你根本就沒有機會反省“這麼做”的意義所在,這也是精髓所在,因為如果你的意識能夠隨時恢復,那麼你的心流體驗就是失敗的,現在你需要做的就是放棄自我意識,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件本身當中。

等到一切都結束後,自我意識在逐漸復甦,而此時你會發現,此時的自我已經和之前的自我不一樣了。

雖然你偶爾放棄了自我意識,但是對於建立更強大的自我意識卻是異常重要。

就好像我們忙於各種工作而異常疲勞,此時你應該做的就是好好睡一覺,千萬不要帶著俗塵瑣事進入夢鄉,這無異於你在現實中工作,在夢中還在工作,對於睡醒後的你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作者也曾經坦言,通過心流的方法,可以使得一個人精神愉悅且容易獲得成功,但是,訓練的過程也是難度很大的。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下禮拜開始:這3人生肖大運旺盛,家產倍增,驚喜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