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經看過一個觀點。
社交大師卡耐基說過:“假設我們想法交朋友,就要先為他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
如何維護關係,需要記住一句話:“朋友不在乎數量,需要質量。”概括一下,就是“少而精”。
生活紛紛擾擾,到處人聲鼎沸,你總得做出判斷和篩選,然後“屏蔽”無關緊要的人和事。
02
什麼都不屏蔽,就是為難自己。
外界的信息,照單全收,表面上是“在乎、珍惜、理解”,其實是自己毫無主見,一直被牽著鼻子走。
西晉時,有一個富豪,名叫石崇。他家的財富,連朝廷都無法超越。
有一天,宰相王導應邀去石崇家喝酒。還在門口,他就聽到了這樣的小道消息——如果客人不喝酒,石崇就會認為是丫鬟侍候不到位,只能採用傷害丫鬟的做法,來表示對客人的“歉意”。
平時很少喝酒的王導,擔心傷害丫鬟,因此喝了一杯又一杯,醉得一塌糊塗。
和王導同行的大臣王敦,卻 不以為然。事後對王導說:“這是石崇的家規,你我何必在乎?”
顯然,王導因為沒有“屏蔽力”,只能為難自己,取悅外人。而王敦卻真正做了“自己”。
網絡時代,我們能夠接受到的“小道消息”,是古時候的數倍。如果你認為,一切都是真實的,都要去關心,那麼你還會有自己的空間嗎?
打個比方。
在同學群。某同學在開店鋪,店裡有一些快過期的食品需要處理。他把信息發到群裡,大部分的人不接話,而你卻表示關心、同情。
順理成章,你總得去店鋪裡買點什麼,否則面子上過不去。但是買回來的食品,並不是你想要的。
換一個角度來說,你就是因為熱情接話,損失了自己的錢,“買”了一個麻煩。
什麼都不屏蔽的生活,就像一個“吸收器”,別人給你什麼,你就收下了。久而久之,生活中的垃圾,越來越多。
03
“屏蔽”了無關緊要的,剩下的才“重要”。
聰明的人,學會了做“彈力板”,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彈回去,真正過上了“眼不見為淨”的生活。
其一,屏蔽多餘信息。
作家劉同說過:“不要浪費時間在與自己工作無關的信息上,屏蔽它們,花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
把群屏蔽或者摺疊,有時間就看看,沒時間就算了。這樣做,就是你在控制群,而不是“群”在控制你。
其二,屏蔽一部分人。
結交新朋友,忘記老朋友,這是人生常態。如果你拉著新朋友,惦記著老朋友,隔三差五要聯繫一下,證明自己有情有義。肯定會很累。
“150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真正可以熟悉的人,也就是150個左右。
也有一些人,曾經和你是線下的朋友,但是多年都沒有聯繫了,就別聯繫了。這輩子無緣的人,放手就對了。
其三,屏蔽壞的情緒。
很多消息是和你有關係的。因此你需要看一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因此對某件事有自己的看法,也會提出自己的建議。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04
最後,分享幾個提升“屏蔽力”的技巧。
客觀分析,屏蔽有兩個層次:物理上的屏蔽;精神、心態上的屏蔽。
做到第二個層次,就要提升自己的修為,保持做人做事的定力。
凡事網開一面,給別人出口,也給自己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