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我們不斷強調母親對一個孩子 的重要性。母親是人生命中最不可缺的角色,除了爸爸以外,母親是孩子的性格、習慣、成績的奠基人。

媽媽人格完整,性格獨立,教育得當,孩子優秀的概率就越大。相反,媽媽越是無能,越缺乏安全感,對孩子的傷害越大,將來越容易失敗。

層次越低的母親,越愛做這兩件事,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第一、不停地講道理

不停地嘮叨,體現了母親未被宣洩的情緒,缺乏安全感,以及控制慾強的特點,有一句話說的好,廢掉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說他

愛嘮叨的母親無非以下兩種心理:

  • 給孩子灌輸自以為好的道理

相信很多母親都發現了,你的孩子怎麼說都不聽,於是一件事你總要翻來覆去的說。其實你也很煩,也知道孩子很煩,但是沒辦法,為了孩子好,嘮叨點也很正常

可是作為家長,你太較真就輸了。

原因就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大腦的發育完善程度和成人不同, 孩子對語言和行為的掌控能力還不在一條線上,他們的自我控制力偏弱

其實別說孩子,我們成年人也有這樣的“拖延症:我在今天之前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結果到了晚上,算了先放鬆會兒吧,明天繼續……

很多孩子之所以答應的快卻做不到,是因為恐懼,很多母親都會對孩子威逼利誘,你不做就怎樣!如果不答應,後果就很嚴重。於是很多孩子學會了先口頭答應再說,不過在當時,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會去做。

所以你嘮叨大多是無用的,孩子只是那是迫於你的壓力和麵子,給你背鍋而已 。

  • 孩子遇到困難也講道理

孩子遇到挫折和父母傾訴時,很多母親 的第一反應就是講道理,而不是認可孩子的情緒,孩子遭到否定,自然會憤怒無比,

“我討厭死a同學了,我想打死他”

很多母親聽到這直接嚇一跳,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傾向,趕緊搬出三綱五常進行教育。這種太較真的嘮叨,忽視了孩子背後的情緒情感的對話。

孩子可能想表達的是“媽媽我好憤怒,我氣得想哭,a同學欺負我,我好委屈”

而你灌輸的道理註定貽害無窮,孩子們在外面受了傷,本想回到窩裡療傷,結果又是一頓噼裡啪啦的道理。否定孩子的情緒,基本等同於否定這個人。

就像一個三歲的小孩摔倒一樣,懂人心的媽媽會先把孩子抱起來,安慰幾句,再給孩子講道理,避免他下次再摔跤,那這個孩子下次就對困難充滿了勇氣。

相反,如果孩子摔倒了,你壓根不去扶他,任他在地上流血哭鬧,你卻在一旁站著講道理,並讓他自己爬起來,那這個孩子自然也會成長,只不過他再也不會相信你而已,從此也建立了心牆,對人人都設防。

在心理諮詢中,很多孩子都控訴過家長的這種野蠻邏輯,覺得自己受到了一萬點傷害。再也不會跟他們吐露心聲了。 

第二、對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

同樣都是講道理,這一種情況或許更嚴重,很多母親,出於缺乏安全感,在教育孩子時,更多的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全然沒有注意到語言中隱藏的利刃。

無數的嘮叨就像密集的雨點,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如果孩子做不到,母親還會進行更嚴厲的指責,反正要說到孩子做到為之。

這種充滿控制慾的表現,對孩子的傷害也是極高。

積極心理學公開課上就有顯示,控制慾強的母親給孩子帶來的傷痛,和失去至親的傷痛是相當的

芳芳的母親永遠都想不通,自己13歲的女孩為何要在春節那天,從陽臺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的生命。自己這麼多年的心血也白費了。

後來接觸了心理諮詢,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她在諮詢室裡嚎啕大哭,原來,女兒曾揹著自己來做過幾次心理諮詢。

芳芳認為母親是不愛自己的,她只在乎成績的好壞,只要自己考的不好,母親就會責備自己,甚至是打罵自己。

有一次,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母親把自己收藏好幾年的瓷器摔的個粉碎,動作十分粗暴,嘴裡還痛苦地嚎叫著,而父親卻在一旁默不作聲,結果這一幕被自己看到了,母親怒目圓瞪地走過來,她感覺母親要殺了自己一樣。

另外,芳芳感覺自己更像媽媽養的寵物,完全沒有自由,她經常看見隔壁王太太罵家裡的小黑犬,小黑犬耷拉著耳朵在那裡坐著,委屈巴巴的,但是小黑犬畢竟是動物不是人,王太太走到哪,它跟到哪,芳芳不想這樣,她不想週末也被圈在家裡寫作業,不想被圈在鋼琴房練琴,不想……所以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忽略了孩子心裡的痛苦和絕望,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沒有例外。

孩子渴望的認同和疼愛。在母親眼裡就是一則笑話,我都沒有那麼被好好愛過,憑什麼你要享受。

教育家盧梭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而有問題溝通方式的背後,是父母自身的痛苦和需要得不到滿足,進而投射在了孩子身上,於是,孩子成為了我們 的出氣筒

真正愛孩子是認同,只有愛自己的女人,才會成為一個好母親。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哈佛教授:別把孩子養得太老實,經常對他說這7句話,會更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