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初中生作為留守兒童當中的特殊群體,對其年齡的界定也是存在爭議。《義務教育法》中規定:根據中國現行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凡是年滿六週歲的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在經濟、文化、教育較為落後的地區可以推遲至七週歲,否則將追求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責任。
由此可知,農村留守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3—16週歲之間,考慮到就讀年齡、不同地域間經濟文化的差異及部分學生有留級、休學情況,農村留守中學生的年齡一般不會超過18週歲。所以,凡是年齡在13—18週歲,其父母一方或雙方都在外地務工或經商,本人由父母中的一方或被委託給他人撫養的初中生,都屬於留守初中生的範疇。
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現狀
中國以前的教育,片面偏重於學習成績。研究發現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對學生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不僅能為將來的發展奠定雄厚基礎,也能對成績起到促進作用。
雖然,以前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也較為重視,但多年來對此方面的培養標準並不確切。沒有明確的目標作為指引,前進的腳步就顯得緩慢,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誕生,為心理健康的培養確定了新的標準。
中央教科所與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孟萬金教授帶領的團隊與美國學者福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JohnKell(劉靜堯等),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官群教授的合作下,對中國華中、華東及華北等地10000名中小學生展開調查研究。
該研究首先以北京各中學為實驗點,在各校校長老師的配合下,對學生心理進行全面的檢測,同時通過個案分析,掌握學生髮展中容易出現的各種問題。
調查結果表明,雖然部分初中生存在心理問題,但是在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上,大多數學生的得分比較高。這說明,中國中學生雖然處於心理斷乳期,但其心理承受力和發展基礎良好,這對新政策的貫徹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這一政策的提出,得到了各界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沈德立所提倡的青少年人格發展的方法,在本質上,二者是相容相通的。它們為心理健康的發展指明瞭積極的方向,可以說這是青少年發展當中的福祉,因為這些理念與積極心理學的融會貫通,對開展積極心理品質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首先在內容方面,教師容易接受;其次鑑於人類的本質發展,對積極向上的事物都有渴望,在教授過程中容易得到顯著的成果。
傅永吉教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就著重在人格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通過發放自編問卷“你心中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來調查青少年對人的品質的判斷。結果顯示,從總體來講,青少年對人的素質,品質的判讀與社會主流較直觀大體一致,並體現時代特點,他們仍然持守著人類的德行美善的大方向,沒有出現明顯的偏差,在研究結果上,保持高度一致性)。
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高,在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上也保持良好的勢頭。
初中生處在“孩子”和“成人”間的徘徊期。他們追求自由和獨立,對事物有自己的見解,獨立性逐漸發展。對於這一時期的變化,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因為其人生經驗較少,思想的成熟度較低,正確的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在事物的判斷和決定上走極端。
因此,成人的指導和監督是非常必要的,在這個塑造性極強的時期,初中生若在外界的影響下和自身的努力下著重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將對其以後人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好處。
初中階段的顯著特點是個性的全新發展,面對著對童年的留戀和對成人世界的嚮往,他們的內心是複雜多變的,情緒波動大。具體來講包括: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道德意識的發展,道德行為的發展。此時,他們開始對人的內在品質、思想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產生對自己和他人內在的評價。
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顯露出萌芽。但是其本身的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認知和判斷與成年人相比是幼稚的,而且不穩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關鍵是要培養他們的價值觀。青少年是一個全面塑造心理發展和行為發展的好時機,因此,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成為初中生擁有健康心理的保障。
留守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現狀
在幸福的座標軸上沒有人能夠畫出具體的數字,因為幸福沒有唯一的標準。當你筋疲力盡的時候,休息就是幸福;當你忍飢挨餓的時候,食物就是幸福;生病的時候,健康就是幸福;幸福的模樣只存在每個人心裡,從心理學角度講,幸福帶有極強的主觀性,所以我們現在口中的幸福稱為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是對當前生活的總體評價,與當時發生的事情和個體的情緒相關。主觀幸福感一詞是從國外Subjective well-being引進的,有學者認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體驗是此消彼長的,當體驗到的積極情緒大於消極情緒,那麼他的主觀幸福感就強。
也有學者認為,幸福是從對比中體現出來的,對比對象往往是與自己水平非常相近的人,如果個體在工作,學習,生活上比比較對象優秀,那麼他就是幸福的,如果別人比個體在某些方面做的出色,那麼他的主觀幸福感就很低。
還有人指出,在衡量幸福感的時候,把當下,過去和未來綜合起來進行衡量。當想到過去,能感受到驕傲、滿足、盡責時,他的主觀幸福感就強;感受當下時能夠感受及時的快感和長久的欣慰,其主觀幸福感就強;展望未來時,能夠感到信任、自信、希望,那麼他的主觀幸福感就強。
對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相對來說大陸起步較晚,多數研究結果顯示,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發展良好。但是年級之間存在的差異和各個維度上的滿意度等方面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例如,王極盛等認為主觀幸福感在年級上顯示出比較大的差異;韓爽則認為性別在情感體驗和學校滿意度,生活滿意度的差異不大;張雪芹等也認為在學業滿意度、友誼滿意及環境滿意度等方面,男生和女生的差別不大,對於這些具有爭議的研究結果,我們能做的就是擴大樣本量,在運用統一的調查方式,統一的測量工具,經濟發展同等地區進行研究。
影響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多集中在看護人類型、父母外出時間等方面、留守兒童本身的性格特徵,近年來對心理彈性這一變量的引用,豐富了研究思路。
但是在研究結果上也是頗具爭議的,張麗芳研究結果表明,是否留守並沒有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產生顯著的影響,女生在生活滿意度,情緒體驗方面的得分均顯著高於男生。喻永婷等認為,在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體驗上,留守與非留守兒童被證實存在顯著差異,而且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也比較大。
總體來講,不論被試是留守兒童還是初中生,對其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深度都應加強,研究結果的不同可能是被試所處的地域差異,當地的文化開放程度,經濟發展水平。
對留守兒童的研究,首先要去掉社會為人們帶上的有色眼鏡,客觀公正的看待這個群體,在正視其問題的同時,也關注其積極方面的發展。初中生在主觀幸福感上可能受學習成績,父母教養方式,學校環境,自身個性特徵等因素的影響。在綜合了前人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本文把研究對象定位為留守初中生,討論其在主觀幸福感上與非留守學生是否存在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