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時候,覺得有兄弟姐妹陪伴著,打打鬧鬧一起長大,是很幸福的事情。
可是成年以後才明白,兄弟姐妹的感情再深,也需要分得清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
尤其是人到中年,各自都結婚生子後,相互來往時一定不要走得太近。保持適度的距離感,拿捏準分寸,才能讓彼此的感情長久持續地走下去。
如果還像年少時那樣不分你我,或者動不動就干涉對方的生活,最終不但會消耗掉兄弟姐妹間的情分,甚至大家的關係變得連陌生人都不如。
在網上看到一對兄弟因為買房的事情變成了仇人。
哥哥家裡有一套閒置的小兩居,買的時候價格每平方價格不過五千。後來因為一所學校遷過去,結果那一片區房價水漲船高,升到了兩萬多。
弟弟想讓孩子去那邊的學校,看上了哥哥的房子,於是商量說讓其把房子轉手賣給自己。
哥哥也有心幫扶弟弟一把,便和媳婦商量說低於市價給弟弟,70平方米的房子給弟弟按照100萬元來算,正好把現在的房貸還掉。
然而弟弟卻認為哥哥買房時才花了不到40萬元,自己給50萬哥哥,他便日已經賺了錢,要100萬太離譜。
哥哥嫂子當然不願意,於是兩家人產生了矛盾,弟弟覺得哥哥心太黑,哥哥覺著弟弟太貪心。
兄弟姐妹感情再好,但成家之後便成了親戚。親戚來往,是要分寸感的。
哥哥家的錢財是哥哥和嫂子共有的,這和弟弟沒有任何關係。
弟弟卻覺得哥哥應該顧及兄弟情分,而不是在錢財上太過在意。
都說,金錢是感情的試金石。任何事情一旦沾染上一個“錢”字,於是便複雜了。
從前,哥哥覺得自己是家裡老大,無論弟弟上學還是結婚成家,都沒少補貼,生了孩子後更是時不時買東西發紅包。
人心不足蛇吞象,弟弟把哥哥的“好”當成了理所當然,還想索取更多。
而哥哥因為過於幫扶弟弟,換來的不是弟弟的感恩,而是不斷增長的貪慾。
有句話說,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
親兄弟之間相處,要做到明算賬。而姐妹們在已婚後,因為家庭角色的轉變,儘可能減少來往的頻率。
因為女人們在一起,往往喜歡搗是非,傳閒話,甚至相互攀比......姐妹之間不留神會把自己家裡的一些隱私吐露出來
婆媳矛盾,妯娌關係,還有複雜的親戚情況......一旦該說的不該說的話都說了出來,萬一哪些傳到對方長輩或伴侶耳朵裡,難免引發更大的矛盾和危機。
還有的姐妹,因為彼此家庭經濟狀況不一樣,聚在一起時會生出攀比之心。
條件好的炫耀自己的快樂,不經意中傷害那些條件一般的,也會因此引起對方夫妻產生嫌隙,製造更多的矛盾。
人到中年,兄弟姐妹之間,不必走得太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走得太近,勢必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兄弟姐妹雖然出自同一個家庭,但成年後選擇的道路不同,各自的情況也千差萬別。
有些兄弟姐妹過得很好,有些兄弟姐妹比較窘迫,聚在一起很容易產生攀比心。
如果知道自己的不足,想要努力改變現狀,兄弟姐妹也願意幫扶,皆大歡喜。
怕的是一些人明明能力有限,兄弟姐妹不肯幫忙,從而產生嫉妒和抱怨的心理。
這讓原本親近的感情從此有了嫌隙,再也無法回到最初。
其二,走得太近,容易產生是非。
人到中年,兄弟姐妹各自都有一攤家事。
有的人家庭和諧順暢,倒也無妨;有些家庭一地雞毛,終日不得安寧。
其實,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即便是兄弟姐妹,也很難真正瞭解到對方家庭的問題。
如果兄弟姐妹動不動插手對方的家庭,提一些偏激的意見,很容易造成夫妻嫌隙。
倘若夫妻兩人和好如初,那麼兄弟姐妹便成了罪人,從此也難以安然無恙相處。
都說勸和不勸離,即便是本著為兄弟姐妹著想,但別人的感情也儘可能少出主意,畢竟旁觀者未必清,夫妻間的問題還是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人到中年,已不再像年少時那樣無知,也不像年輕時那樣莽撞。
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可能會產生的結果,三思而後行。
和兄弟姐妹相處,即便你和他們的感情再好,也要懂得尊重對方的立場,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說三道四。
成家以後都是親戚的關係,就要遵循親戚來往的準則,保持適度的距離,不頻繁地走動,不做過分的事情。
只有這樣,才可能讓兄弟姐妹之情走得更遠更長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