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時刻,有難言的壓力與委屈。
一過30歲,身體好像開始走下坡路了,不得已,許多人開始關注“養生”這件事:
或是在保溫杯裡泡上幾顆枸杞,喝下一份安心;
或是天冷時早早穿上秋衣秋褲,不讓自己受涼。
但最根本的養生,還是應該先養心。
心無憂思,日子就簡單;心不亂了,生活就順了。
正如曾國藩說的那樣: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往不戀。”
要活出一份清爽與自在,要先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減少患得患失,學會順其自然。
以下8個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鑑。
當我們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就能輕裝上陣,笑意盈盈。
你有沒有這個習慣?
一看到手機app的紅點提示,就想點開看看,否則心裡像貓抓般不自在。
在那方小小的屏幕裡,太多信息目不暇接,我們被深深吸引,不知不覺陷入其中。
待回頭才發現,計劃的工作沒做好,原定的任務沒完成,心中止不住懊悔和沮喪。
我也曾經歷過這種痛苦。
如此,當下可以更專注,生活也能更簡潔,豈不妙哉?
朋友告訴我,她昨天清除手機內存,才發現自己加入了70多個群聊。
其實,剛開始加入群聊,是為了尋找志同道合者,大家一起交流,找到那份默契,的確不錯。
然而,久了會發現,自己加入的群聊越來越多,佔去手機空間的同時,也偷偷拿走了大把時間。
靜下來想想,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群聊嗎?
真心朋友,有三五個就能分憂解愁;真正的群聊,有兩三個就可以彼此慰藉。
如果實在有特別重要和緊急的事情,我們可以打電話和約見面,無需在群裡溝通。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頭驢餓極了,正在四處覓食,突然發現前方有兩堆稻草,自然樂不可支。
然而,等它跑到兩堆稻草中間,那種興奮的情緒卻消失了。
因為兩堆稻草看上去都很鮮嫩,它不知道該吃哪一堆,左右為難許久,最後活活餓死了。
這頭驢面臨的情況,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選擇困難症,也叫選擇恐懼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害怕選擇:
小到早晨吃什麼、週末到哪裡玩,大到選擇工作和伴侶,只要備選項超過一個,就會緊張、焦慮和不安。
總想權衡利弊,總想減少損失,結果卻是白白浪費了時間和心力,結果也並不如自己所想。
與其這樣,不妨果敢一點,拋下恐懼和擔憂,主動作出選擇,並坦然接受結果。
無論走哪條道路,都有迷人風景。
觀察了身邊人,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一共5門考試,明明4門滿分,簡直不要太棒,可當事人的眼裡卻只有那門沒有得滿分的功課,所以鬱鬱寡歡。
辛苦減肥,每天堅持運動兩小時,絕對毅力可嘉,可當事人卻說,自己還沒成為明星那般的紙片人身材,所以怏怏不樂。
什麼都想做到100分,一切都追求完美,也就在無形中扛下了巨大的負擔。
但凡有一點點差池,就會感覺沮喪和失望。
甚至,因為害怕失敗和出錯,乾脆拒絕開始,無論如何都不敢邁出第一步,只能一直拖延。
心理學家保羅休伊特說:
設立高標準、追求卓越是積極性格的表現,但完美主義卻是功能失調的結果。
因為完美主義意味著人永遠關注自己的缺陷,他們試圖通過變得完美來改變這種狀況。
此外,完美主義過了頭,也會危害身心健康,導致抑鬱、焦慮、失眠、頭疼等問題。
從現在開始,拋棄完美主義的執念吧,只要盡力了,爭取了,付出了,即使結果並不理想,那也無關緊要。
生命如此美好,與其被完美主義捆綁,不如放開手腳,即刻開始行動,盡情去感受,暢快去經歷。
你有多久沒坦誠面對自己了?
是否戴著面具太久,早已不習慣展示真實的自己?
日常生活中,為了讓自己被人關注、獲取羨慕,有些人會習慣演戲,假裝夫妻感情和睦,假裝工作順利,假裝自己沒有壓力……
我們知道,因為撒了一個謊,要圓這個謊,需要用更多謊言來掩飾。
久而久之,原本的假裝只是一時興奮,卻變成沉重的負擔,我們拼命偽裝自己,活得狼狽而疲憊。
其實,我們身旁沒有很多觀眾,我們也無需取悅他人,先悅納自己就好。
聽聽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笑容,感受真實的生活,你會發現,與其在人前演戲,不如誠實面對自己。
把時間留給在乎的人和事情,去感受美好,去珍藏幸福。
睡好了,身體健康才有保障,心情愉悅才有基礎。
就從今晚開始,放下心中的憂慮,踏踏實實睡個覺吧,快樂和幸福都會悄悄光臨。
研究表明,那些活得昂揚向上的人,總是會肯定自己、鼓勵自己,而那些越來越消沉的人,總是不自覺貶低自己、否定自己。
當他們習慣了自我貶低,極容易隨波逐流、得過且過,失去前進的力量。
那,要怎樣才能改變這種局面?
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多用正面詞彙來激勵自己,給自己注入勇氣和信心。
比如:
這個工作確實不容易,但我學習能力很強,我不怕苦,咬咬牙也能做出成績;
我身邊的他的確很優秀,但我也不差,我善解人意、不卑不亢,值得擁有幸福。
親愛的,你比你想象的還要聰明,勇敢,可愛與堅強。
有段時間,我總是睡得很晚。
剛開始是照顧孩子,後來是沉迷寫稿,明明困得不行,就是不捨得睡覺,安慰自己次日中午打個盹兒,就能生龍活虎。
結果,第二天工作很忙,我只感覺腦袋昏沉,強撐著做完工作,回到家只感覺渾身快要散架。
更糟糕的是,過了30歲,熬一次夜,想通過睡個懶覺來補充精神,實在難上加難。
後來,我試著調整作息,孩子睡了,我也馬上睡;
稿子很急,可以次日早起兩小時寫;
即使再多煩惱,我也拋在腦後,趕在晚上10點前上床睡覺。
慢慢地,我的笑容多了,眼神明亮了,內心也舒坦了。
好好睡覺,是最簡單的養生方式。
行走世間,我們難免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
如果你把生活當作一場競爭,你可能會贏,但卯足勁對抗之後,你可能會失去創造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而你把生活當作學習的對象,努力領悟那些苦痛背後的含義,積極向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靠攏,那麼,你會內心平和,行為向上。
米南德說:“學會學習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每一天,你都充滿活力,去認識新事物,去學習新知識,只要保持開放的學習心態,總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楊絳先生說: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人到中年,幡然醒悟,我們最大的朋友和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如果我們無法接納自己,無法釋懷內心,就會陷入自我攻擊、自我消耗的惡性循環。
反之,當我們停止內耗,放下焦慮,就會發現,生活多了一些輕鬆,內心多了一些力量。
點個“關注”,願我們都能停止內耗,從心開始養生,讓每一天都有滋有味、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