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林語堂說:“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

人終其一生的使命,其實就是成為他自己,不必看別人臉色行事,無需受制於他人,全心追求內心想要的;

可現實的社會,複雜的人心,讓人們不得不在社交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剋制;

交下一個人很難,得罪一個人卻很容易;

就算你沒做虧心事,沒研究旁門左道,依然會有人出於嫉妒心理,給你造謠,讓你清譽受損。

聰明的人,不會輕易在人前說這3種話,佔一個你就得留心。

不要自誇

中國曆來有謙虛謹慎的美德,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不輕易在他人面前自誇,是一種清醒的表現。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事物的判斷和衡量標準也不同,在你這裡引以為豪的事情,在別人那可能只是稀鬆平常;

即便你真的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見多識廣的人那裡,也不算什麼;而在心胸狹隘的人那裡,你這種舉動,只會招致嫉恨和敵意。

人和人之間很難互相理解和共情,即便你客觀地評價自己,也可能會被一些人誤認為是驕傲自滿,或是懷疑你想刻意強調自己的能力和付出,另有所圖。

遇到刻薄善妒的人,可能會當眾挫你幾句,讓你顏面盡失;

如果你自誇得多了,沒準有人會故意抬槓,給你出難題,讓你束手無策,成為別人口中的笑話。

所以,如果不是什麼原則性的事情,就不要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小得意和小滿足。

人都是慕強的,把向別人展示才能的時間,更多花費在專注個人提升上,等你大放光彩的時候,人們自然對你刮目相看,也願意承認你的本事了。

不要隨便定義別人和評價別人

有句話: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人說。

話雖如此,但也不是讓我們無所顧忌地評價他人。

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即便你和他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

你們能夠和平共處的前提,是彼此都觸碰不到對方情緒的“雷區”,甚至不和對方唱反調;

當你評價別人時,就要考慮,聽你說話的人可能地感受;

因為人往往喜歡“自我代入”,當別人把一些身份標籤,例如“農村人、城裡人、大齡剩女、經濟適用男”貼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是個正常人都會感到不舒服,他們認為你據此做出的推斷大概率是武斷的,淺顯的。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說: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那麼一刻決定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要是你不瞭解那個故事,就不瞭解那個人。

別人的瘡疤和創傷,你不會輕易看見,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全然明白;

當一個人讀過足夠多的書,見過足夠多的人,就會明白,多數人都是可憐人,生活在自己的侷限裡,用力掙扎討生活,時常感到絕望無助;

能體會到他人苦楚的人,往往格局很大,不會輕易指責和定義別人;

因為隨便的評價,可能是對他人的二次傷害;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對人做情緒化的指摘和論斷,這不僅是避免自己誤解他人,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提點自己不要口不擇言,讓聽的人心生厭惡。

不要說自己的艱難和失敗的經歷

網友總結出一個結論,當你做事失敗後,首先嘲笑你的,就是你的朋友,其次是你的親人,同學,甚至父母。

作家莫言說: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你萬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別人也許會同情,也許會嗟嘆,但永遠不會清楚你的傷口究竟潰爛到何種境地。

逢人訴說自己的遭遇,是因為內心實在太苦悶,太憋屈,而自己又找不到宣洩的出口,無法消化,於是就寄希望於他人的理解。

如果是關心你的人,你的難處會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擔憂和心疼;

更多時候,人性的弱點在於,看到身邊人的挫敗,會本能地收穫一種心理安慰,甚至幸災樂禍,認為別人過得不如自己,正是自己所期盼的;

當你無心地脫口而出,說出自己的艱辛和挫敗經歷時,得到的不是他人的憐憫和共情,而是笑話和竊喜。

所以,自己吃下的苦,只有愛你的人,願意聽你說上幾分;

我們還要不斷學會提升自己對抗苦難的能力,歷練內心的強大。

聰明人最大的智慧,就是在一段緘默的日子裡,篤定地追求適合自己的目標,不張揚不退縮不自卑,豐富自己的內心,過好當下的生活。

END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有關遺憾的說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