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效特性》中說:“男女有別,然後父子親;父子親,然後義生;義生,然後禮作;禮作,然後萬物安。”
顧名思義,男女有別指的是男人與女人在生理構造和心理狀態上有極大的差別,要遵守的夫婦之禮盡失,於是婚姻家庭就極沒有保障,據有關統計,在某些地區離婚率竟然高過了結婚率。
如果說走向婚姻,行夫婦大禮卻如此等閒兒戲視之,今天結,明天離,實在是一種褻瀆祖先禮制的不良行為。
若是個別現現象便不足為道,如若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則令人擔憂,婚姻情感的運行模式已經脫離良性的軌道。
畢竟,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興旺則社會興旺,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輸送到社會上就是棟樑之材。
反之,婚姻關係不良,則孩子備受傷害。
那麼,整個的關係模式就會被打破,無道的婚姻,無序的家庭,不良教育就會鑄就一個無道的社會。
若要改變這種不良的現象,就需要重視祖先的禮制,遵守男女有別,夫婦有義,父子有親的傳統美德。
而一切的美德都是從男女有別這個根本的教義而來的。在古時候,是男主外,女主內,各司其責,相互敬愛。這是男女有別的主要表現。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女人走出了家庭,甚至負擔起了養家餬口的主要責任,這個就是顛倒了男女有別的順序,女人與男人就會分庭抗禮,互不相讓。
現代商品經濟時代,徹底打破了古時代的農耕社會的傳統家庭模式的格局。
當時,甚至都包括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人們都是不離開自己的家鄉,一切的經濟活動也都在鄉里鄉親的範圍內。
衣食住行的問題沒有從上升到嚴重的生存壓力。
而現代社會,引導人們走出鄉鎮、農村,甚至山村,到城市裡,負上鉅額債務購買商品房,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爭搶諸如教育、醫療等優良資源。
於是,就將本不是壓力的生存,變成了生存壓力。這是一個時代的創傷。
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當它形成一個潮流的時候,個人是沒有對抗的能力的。
因為人們普遍都知道,一切資源,一切都在城市。留在農村什麼也做不成。
當這些夫婦走向城市中謀生,僅憑一個男人的工作能力就不以養家餬口了,尤其是負上鉅額房貸之時,就更加困難,經受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所以,只能夫妻二人同舟共濟,共同搞好家庭經濟。
有時候,一個雙職工的家庭僅能養得起一個娃娃,若再負擔起贍養雙方老人的任務,更是雪上加霜,無以為繼。於是,生存就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古時候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當代,但古時代的人們似乎並沒有什麼生存壓力,尤其是唐代興盛的時候,人民物質富裕,精神充實。
雖然說女人走向社會已經成為事實和潮流,但在一個家庭之中,基本的夫婦禮儀還是要遵守的。
儘量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謙讓,不能過於斤斤計較。
彼此都要修習正念,能夠及時覺察到對方的情緒,為他(她)提供及時的安慰,引導對方走出情緒的低谷,共同應對生活中的難題。
彼此親愛,相扶到老。
男人要承擔起主要的養家餬口的任務,女人做一些任務輕、壓力小,時間靈活的工作,好照應孩子和家庭。
事實上,如果讓一個在城市生活的女子專職在家帶孩子,她也會感覺到無聊,不如到工作環境中,不脫離人際關係更能令女士獲得成長的機會,並能維護身心健康。
古人也說過:孤陰不長,獨陽不生。一陰一陽之謂道。
所以,理解男女有別,就是深入體會大道的精髓,然後修道提升自我,共創美滿幸福的家庭。
尊重男女有別,提倡家庭和諧的生活方式。以修正念自助療愈自他的痛苦之身,並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