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男性,我經常看到網上一些詞彙,比如女權,對此很少深究,因為這個涉及到的東西太多了,時代的變遷,男女在社會中起到的作用,國家的發展等等,不是一兩句話說的清楚的,網上的那些爭論在我眼裡就像兩個爭地盤的幫派火拼,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而且我希望做到的是,在我所認知的範圍內,去尊重女性,尊重彼此。
可是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認知真的太渺小了。
就比如月經這兩個字。
不論是電影還是現實中,這兩個字代表著尷尬,不管是女性還是發現月經的男性。但是我沒有想到,在這個時代,貧困,羞恥等詞彙和這兩個字沾邊。
在微博上無意中看到一個月經貧困論的小紀錄片。
在這個紀錄片裡邊江蘇了疫情之下,日本很多女性窮得買不起生理用品。而且據調查,在日本每5個女學生中就有1人,因經濟原因,陷入月經貧困。為了省錢,有的自制衛生巾,有的停用了手機。
在紀錄片最後,日本妹紙表示。舒適地度過生理期,是應該得到保障的基本人權。
在片子中可以看到有些日本女性為了避免這種尷尬,他們自制衛生巾,但是效果非常不好,有些實習生不敢去實習,因為他們擔心在實習的過程中碰上生理期。最主要的是男性對他們的態度,很多男性認為沒必要為了這個而拿出一部分金錢去買衛生巾,但是很多男性看到後卻又覺得骯髒。
這樣就讓很多女性變得自卑。
同時在這個紀錄片中,一些歐美女士也出來敘述這個事情,大致就是這樣的問題不止是日本,歐美一些國家也有,這些女士說到,奇怪的是這些生活必需品卻遲遲無法通過國家的免稅法案,讓本來就尷尬的事情更加變得厲害。
在今天之前,我沒有想過這些事情,我看到這個紀錄片題目的時候,我還以為是發生在非洲的一些地方,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經濟相對發達的日本。
於是我在網上查了一下,非洲尤其是印度女性,在這方面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問題,當和他們提起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更多人是躲避,低頭,那種自卑是看得見的。
在當地,男性一邊不把這個當回事一邊卻認為她們骯髒,以至於讓這些人把本應該是正常的生理反應變成了自卑的根源。
很多人在網上說男女平等,其實所謂的男女平等不是簡單的男的和女的一起做飯,一起做家務這麼簡單,而是在一些生活上,類似於這些事情上,真正的去合理正確的面對她們,理解她們。
我相信,也許十幾年後還會有類似這樣的事情存在,但是一定會越來越好,任何一種看法,制度都是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去改變的,所以當我們所有人開始關注的時候,就應該去行動,行動的開始就是把這些事情在我們的眼中正常化,然後理解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