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寫道:“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啟了獨自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人總是在不斷尋求他人的陪伴與認可,太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中的參與,直到褪去青澀才發現,其實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有人曾問過李誕這樣一個問題,“和建國的友誼維持這麼久有什麼秘訣?”李誕回答,“不太見面吧,叫得親一點,離得遠一點。”——我們保持距離,才能保持聯繫。

朋友多與喜歡獨來獨往、不愛說話並沒有任何衝突,前者是修養,後者是性格,這不是冷漠,而是大家把自己還給了自己。

一:注重社交質量

社交的幸福感,是來自於社交的質量、溝通的深度,而非數量和頻率,不愛說話,喜歡獨來獨往的人並沒有任何問題,他們只是更注重朋友的質量,正所謂“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一個高質量的朋友,勝過無數虛情假意的交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麼樣的朋友,會影響到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和愛看書的人做朋友,你會喜歡上閱讀;和愛運動的人交朋友,你會喜歡上鍛鍊;和能力強的人做朋友,可以學習他的長處,激勵自己的上進心,相反,和情緒消極的人做朋友,你也會變得鬱鬱寡歡,和三觀不正的人交朋友,你的價值觀也會變得扭曲。

如何尋找高質量的朋友?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說說社交的真相。社會上一切關係的本質,其實就是等價交換,換而言之,與其費盡心思地去討好他人,不如提升自我價值,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不愛說話,喜歡獨來獨往的人正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自己足夠優秀,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有二,一是提高社交的門檻,二是等待清風和蝴蝶。

當你一身泥濘,再怎麼討好,在別人眼中都是無關緊要的存在,而當你光芒萬丈,無需獻媚,別人也會想盡方法主動靠近,所謂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識你,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急著用社交推銷自己,卓越的能力,才是最好的名片。

二:學會了與自己相處

周國平曾說,“獨處是一種檢測,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感受。”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總會不可避免地經歷許多無能為力的瞬間,那便是孤獨的無力感,但適當的孤獨,是我們打開更加有活力、新鮮,生命的必然階段,長時間的獨處,能讓人快速成長。

此前有一個調查報告,中國一人戶超過1.25億,1.25億,相當於我們身邊十個人中,就有一個獨居者,獨具也意味著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己在與自己獨處。

法國斯卡爾也曾說,“我們幾乎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很多人填補生活空白的方式,就是投身於繁華熱鬧之中,但是他們真地得到了“充實”嗎?答案是否定的,等待他們的只有無效社交的繁瑣,狂歡褪去後更大的空虛和冷清。

而提到獨處,多數人會將“獨處”與“孤獨”混為一談,認為喜歡獨處的人,都是生活中那些不合群的孤獨患者,但實則不然。孤獨是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內心空虛,而獨處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能力,他們反而擁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充盈的靈魂。

真心想做點什麼,就要假裝自己沒有觀眾,因為有觀眾,就意味著表演,想吸引別人的目光,選擇獨處,並不是失去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而是沒有了與人逢場作戲的興趣。

不愛說話,是因為他們突然意識到沒有交流的必要,獨來獨往,是因為他們不想把有趣的事物分享給分享的人,他們明白,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如無共鳴,沉默即安。

三:靠人不如靠己

年輕人為什麼要努力?不是為了更多的紙醉金迷,不是為了光鮮亮麗的衣服和包包,更不是為了裝點自己的虛榮心,而是為了在明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時候,有足夠的能力去做選擇,有底氣做自己,把生活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明白努力的意義的人,就一定更擅長獨處,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活出自我尊嚴,活出自我精彩。

哲學家西塞羅曾說,“全部依靠自己,自身擁有一切的人,不可能不幸福。”

靠人不如靠己,無論是家人還是親朋好友,他們都只是你人生的參與者,而非實踐者、同行者,沒有人能夠陪你走完全程,也沒人能做到無時無刻給你提供幫助,正所謂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太過依賴他人,你得到的只會是毫無方法論的人生,一地雞毛的生活。

什麼年齡段做什麼事,我們都需要為自己做好規劃,人生沒有坐享其成,更沒有本應該的順暢,只有抓在自己手中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周國平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豐富的安靜,這種境界,唯有獨處時才能抵達。”

不愛說話,獨來獨往的人只是想做自己罷了。

END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清荷札記——秋光為序,溫暖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