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最難得的就是有一個知心伴侶攜手到老。
有人說,老了以後就知道伴侶的重要性,那是孤獨的一劑良藥,但是再好的伴侶也會有先離開的一天,人到頭來,終歸是要學會適應孤獨。
也有人說了,所以一定要生孩子,這樣老伴兒走後,自己也不至於孤零零一個人。
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關於結婚生子的意義。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老了以後,都是一個人獨居。
老伴兒走了,子女不是忙於工作,就是忙於照顧自己的小家。
曾經一家人熱熱鬧鬧,充滿歡聲笑語的房子就只剩下獨自一個人,但凡有點動靜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彷彿被世界遺忘了一樣。
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就是坐在那發呆。
子女一來,就嘮叨個沒完沒了,一有人關心,就巴不得跟人掏心窩子。
這都是孤獨帶來的焦慮,但這是人生的常態。
人生來就是獨立的個體,那些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都不過是陪伴我們其中一段旅程,這段旅程或長或短,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亦如此。
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在一起的時光,然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人習慣了有人陪伴,就會忘記人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心理上難以接受孤獨,就會引發焦慮和不安感,導致自己晚景淒涼。
其實這跟個人的心態有關。
鄰居阿姨68歲,一個人獨居,心態平和,倒是比那些跟子女住在一起的人要過得舒適自在。
她每逢節假日,就跟子女相聚,其他時間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閒來看看書,養養花,日子就這樣不慌不忙地過。
反觀那些跟子女住一起的老人,熱鬧倒是熱鬧,就是過得雞飛狗跳,一點小事就鬧得不可開交。
一個人心態對了,接受了孤獨是人生的常態,就會提前為自己做好準備,而不是全指望他人。
老伴兒走後,如果一個人獨居,請做好兩件事,這是體面生活的必備:
01:跟鄰居處好關係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人都有遇到急事,難事的時候,可以向他人求助,有人能夠對自己伸出援助之手,那可以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少受些痛苦。
雖然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但是人老了,身體上總有些不方便,能有人在自己急需幫助的時候提供一下幫助自然是最好不過,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便利許多,幸福一些,日子也就沒那麼的難過。
有人說那還是得生兒育女,不見得,若是生兒育女是為了老了以後指望兒女能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那多半是要失望的。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在父母老去的時候,還在為了生活奔波,連自己都過不好,根本無暇顧及父母,更別提及時出現在父母身邊。
一年之間,跟子女見面的時間還不如鄰居多,跟子女說話的次數也比不上跟鄰居說話的次數。
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跟鄰里處好關係,子女放心,自己也過得舒心一些。
02: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人之所以焦慮,往往是精神空虛,沒有可以寄託的東西。
很多人適應了另一半的陪伴,已經將另一半當作了自己的一部分,當作了自己的精神寄託,一旦對方離開了,整個人就會覺得空虛,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這時候,就很容易被一些低級的快樂吸引,比如說聚堆說人閒話,被有心之人利用其想要有人關心和陪伴的心理來欺騙錢財等等,結果不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反而讓自己成為了那個惹人生厭的人,還因此失去養老錢,讓自己的晚年陷入困境。
但是,若一個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那當她一個人獨居的時候,也能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上面,減輕焦慮感,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內耗,也不會那麼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
年輕的時候,專心為家人,專注於工作掙錢,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人老了,再也不需要為了生活奔波勞碌,多出很多空餘的時間,可以慢慢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有人說老了,什麼興趣愛好都沒用了,興趣愛好的意義本就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感受到生活豐富多彩的一面,而不是為了成就一番事業,只要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美好的一面,那它就是有意義的。
養兒防老多半是一種奢望,老伴兒再好,也會有先離開的一天。
人到頭來,都要學會跟孤獨和平共處。
與其害怕孤獨,逃避孤獨,不如為獨居做好準備,提前做好上述這兩件事,確保自己的晚年生活能過得體面一些。
年輕的時候,為子女,為另一半,唯獨忘了為自己好好活。
人老了,不妨趁著獨居的日子好好為自己活一次。
將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充實,才是對自己一生最好的總結。
獨居不可憐,總比那些活了大半輩子都依附別人生存的人好得多。
獨居只是一種生活狀態,只要內心充盈,那麼生活就會充滿樂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