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看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家召集了60位男性和60位女性,這些人均都處於戀愛和婚姻的狀態。

然後,研究人員將這些參與實驗的人群的伴侶,與他們的父母進行比較。

結果表明:

60位男性參與者們,有超過一半人的伴侶,都與他們的母親長相十分相似。

而60位女性參與者們,則發現了多數人的伴侶,性格都十分貼近她們的父親。

這個實驗表明了一個結論:

在親密關係裡,人們尋找的伴侶模樣,往往是對照著自己“異性父母”的模樣尋找的。

男生會尋找與母親相似度更高的人成為伴侶,女生會尋找與父親相似度高的人在一起。

有人說:這是宿命,有人說這是人生的不斷重複。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該如何分析這種“擇偶模式”呢?

-01

相似性理論:重複過原生家庭的生活

什麼是相似性理論?

就是人的潛意識,會影響一個人的選擇、生活與行為習慣。

比如:

在原生家庭中,你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很好,一家人相處特別融洽。

那麼,在你成年後的擇偶路上,找對象的一個首要標準就是:

“一定要善良,人品要好,要能帶給你父母一般的感覺。”

那是安全感,包容,理解與陪伴。

在親密關係裡,相似性理論建立在“潛意識”的基礎上。

換句話說:

父母的感情狀態如何,基本上也會影響到你一生的婚姻。

背叛基因:

研究表明,當一個家庭中,家中的長輩有“背叛婚姻的經歷”,包括爺爺奶奶,父母;那麼,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子女,也有很大的可能背叛婚姻。

完全複製:

父母感情恩愛,一輩子沒有過太大的爭吵;父親有責任,負責,母親性格好,善良。

在這種原生家庭環境下成長的人,內心裡十分渴望完全複製父母的感情相處模式。

但這樣的人,找對象的道路也是最難的。

渴望逃離:

顧名思義:

他們無法容忍父母的相處模式。

父母總是爭吵,每天都是無休止的矛盾,甚至還有家暴行為。

父親脾氣暴躁,母親脾氣更暴躁,兩個人就像仇人,吵了一輩子。

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子女,骨子裡都是“我想要逃離”的聲音。

可悲哀的是,他們最終還是不知不覺間,尋找了一個與父母身上相似度很高的伴侶。

-02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積極與負面情緒影響

一般來說,存在著兩類原生家庭相處模式。

第一類:

讓子女感到放鬆、舒適,幸福,充滿安全感的。父母的感情和睦,婚姻幸福,人品性格都很好,家教也好。

第二類:

讓父母感到緊張、焦慮、害怕,充滿不安與憎惡的。父母總是吵架,動手家暴,對他們罵罵咧咧,並且父母都有對待感情不忠的經歷。

第一類模式,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情緒和人格影響。

第二類模式,就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糟糕的人格影響。

這就會導致什麼現象產生呢?

心理學上認為:

人們內心的最深層次,都是“趨利避害”,希望套路負面環境影響的。

於是,那些處於“消極環境”影響的子女們,在成長過程中,拼命想要逃離原生家庭。

考上大學,要報名離家很遠的城市;

工作之後,要努力賺錢,定居在外地。

他們的潛意識有一個聲音:“我要離糟糕的家庭遠一些”。

為什麼有些人想要逃離,最終又陷入“輪迴的宿命”?

跟大家分享個案例:

一個女生,她考上大學的時候,特地考到了上千公里以外的城市。

從讀大學到結婚,只回過2次家。

一次是大學快畢業的時候,一次是臨近結婚的時候。

她很討厭自己的父親,因為他家暴、酗酒、謾罵,脾氣很差,性格很糟糕;而她的母親,懦弱,拎不清,又將自己承受的痛苦都發洩在她身上。

在父母的雙重身心壓力折磨下,她才拼命逃離家庭。

她不斷暗示自己:

“我一定不要找跟我父親一樣的男人結婚,不然我寧可孤獨一輩子。”

你猜最後怎麼著?

她還是找了一個有家暴傾向的伴侶。

結婚1個月,男生喝醉酒後就打了她2巴掌。

而她也十分果斷且理智,二話不說,直接帶著公婆一起到民政局離婚。

這個案例說明什麼?

說明,人的潛意識還會“修改,強化並重復”你的記憶和情緒。

有些人,明知道父母是很糟糕的,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是深刻的;可他的潛意識,還是產生了一種聲音:

“我要拯救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我一定可以改變宿命。”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總結:

為什麼你的伴侶身上,會有父母身上的影子?

1、相似性理論的影響:三觀,成長環境,相處模式。

2、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潛意識影響

3、父母的性格與相處模式,被你複製到了自己的感情中。

4、逃離或拯救的情緒影響。

今日話題:

你的愛人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嗎?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位80歲老人感慨:僱過保姆住過養老院,才明白晚年最終能依靠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