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惑?當你想要做成一件事,明明你已經確立了目標,制訂了計劃,並已經開始按照計劃執行,可是執行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為此你分析了原因,也許是目標和計劃出了問題,也許是執行遇到困難。除了考慮這些原因外,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做事的動機。

你是出於什麼原因想要做這件事?是你自己想做,還是別人要求你做?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感到奇怪,不管是我們自己想做,還是別人要求我們做,結果不都是做這件事嗎?雖然同樣是做這件事,可是事情能不能順利完成,能不能做好,是不一樣的。

反觀我們的生活,當我們因為內在動機而做一件事時,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用盡全力去做;而因為外在動機去做一件事時,往往都不會用盡全力,甚至會敷衍了事。比如,當我們自己想要變得健康時,我們會注意飲食、調整睡眠;如果是迫於醫生或家人的壓力,最開始我們也許會注意,時間長了也就不了了之。這也是《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書中所說的,“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才是創造、責任、健康行為以及持久改變的核心所在”。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以下簡稱《內在動機》)一書圍繞內在動機這一主題展開。書中的研究成果和建議是愛德華·L.德西教授40多年來的研究所得。這些研究和成果建立在大量實驗和調查基礎上,並且有實踐案例反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學會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改變自己的生活。

要想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就需要滿足內心的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即自主、勝任和聯結。激發了內在動機後,我們不僅可以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還可以學著支援他人自主,幫助他人完成要做的事。

01/三個基本心理需要

提到內在動機,你也許會大概明白它的意思,就是出於自己內在的動力,去做某件事。在《內在動機》一書中,愛德華·L.德西教授指出,內在動機“指的是為自己而做某件事,以及為了活動本身固有的回報而做某件事。”了解了這個定義後,你可能會覺得,要激發自己的內在動機很簡單,就是為自己做事。可是,內在動機背後潛藏著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三個需要,才能徹底激發我們的內在動機。

第一個心理需要是自主。自主意味著,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不是受到控制,在別人給予的壓力下做事。比如,在我們上學時,父母都會督促我們好好學習。我們也知道好好學習的必要性,也知道學習是為自己而學,可是父母偏讓我們按照他們選擇的方式去學習,按照他們制定的目標去努力,我們就會感覺到壓力,覺得自己不能做主,有時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就會削弱學習的主動性,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

第二個心理需要是勝任。勝任指的是,我們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件事,並取得相應的結果。比如,當我們決定通過跑步健身時,看到別人都是每次跑5公里,於是我們也給自己制定5公里的目標,但當親自實踐後,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完成。為此,我們也許就會產生放棄跑步的想法。這提醒我們,當我們做事時,要制定和自己能力相當的目標,在完成目標的基礎上,再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滿足勝任感。

除了自主和勝任的心理需要外,還有第三個心理需要,即感覺到愛與被愛,關心與被關心。我們在做某件事時,都離不開他人的支援或幫助。雖然自主意味著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需要獨立處理事情,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援或幫助。比如,當我們和另一半一起生活時,雖然各自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可是也需要通過溝通,讓另一半支援或協助自己。

總而言之,只有滿足了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心理需要,我們才能更好地激發內在動機。當然,是否滿足了這三種心理需要,在於我們每個人的感知,而不是他人認為我們如何。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知道,在做事時,是不是感覺到了自主和勝任,是不是和別人有聯結。因此,我們需要覺察自己,對自己誠實,確認所做所為是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02/掌控自己的人生

了解了激發內在動機的三個心理需要後,你是不是陷入了沉思,開始回顧以往的生活?你是不是發現,很多時候,自己在做事時,更多地是出於他人的意願和期望,而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為此,你是不是想要從現在開始改變,凡事都從自己的內在動機開始?如果是的話,那以下建議可以幫助你。

建議一,你需要有強烈改變的願望。無論是就此擺脫外界的控制,還是開始改變自身的一些壞習慣,你必須非常想要改變這一現狀。當然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為了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唯有強烈的願望,才能使你下定決心開始改變。

建議二,改變的第一步是接納自己。在你下定決心開始改變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自己,時時察覺自己內心的感受。雖然我們過去做事沒能從內在動機出發,但也不要苛責自己。雖然我們現在有一些壞習慣,有一些悲觀的想法,那也沒有關係,至少我們意識到了這些。無論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態,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就好。只有接納自己,才能好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改變哪一點。

建議三,面對外界的控制,我們可以管理自身的行為。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我們做事時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面對這些來自外界的壓力和控制,我們只能被動地順從或反抗嗎?其實我們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管理自身的行為。比如,當家人希望我們現在就收拾自己的房間,而我們希望晚點再做時,以往我們不是順從,就是反抗。這一次,我們可以換個方式,和家人進行溝通,選擇一個自己想做的時間和整理方式,這樣也是一種自主。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要多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經常這樣問,我們就可以察覺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做主,還是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我們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在生活中察覺自己的想法,考慮自己的意願,評估自己的能力,更多地出於內在動機去做事,自己來做選擇,自己來負責任。

03/支援他人自主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除了受到別人的影響去做事外,有時候,也希望別人來做一些事。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激勵他人。但我們需要明白一點,既然我們想要自主做事,不受他人的控制,那將心比心,他人也不希望我們來控制他們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我們如何激勵他人,而是我們如何支援他人自主,創造條件,讓他人激勵自己。

支援他人自主最重要的是提供選擇。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要承擔的義務。為了讓每個家庭成員承擔責任,與其用命令的方式規定每個人做什麼,不如讓每個成員從眾多待辦事項中進行選擇,這樣可以促使他們產生意願,主動參與到做家務的活動中。

除了提供選擇外,我們還可以用支援自主的方式來設定界限。比如,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在玩完玩具後,主動收起來。這時候,我們不能用命令的方式,可以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是避免玩具丟失,或是不小心踩壞。還要告訴他們,可以選擇不收拾玩具,但是要承擔玩具損壞的後果。

總的來說,在支援他人自主時,我們需要意識到,雖然我們希望他人做某件事,但是我們最好不要用強迫或控制的方式。相反,我們可以用支援他人自主的方式,這不僅有助於他人激發內在動機,而且也幫助他人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自己做的選擇自己負責。

此外,在讀《內在動機》這本書時,你也許會擔心,書中是不是有很多的理論介紹,是不是讀來會很無趣?事實上,《內在動機》這本書中不僅有很多有趣的實驗,而且還有許多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案例,讀來通俗易懂,貼近我們的實際情況。

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書中的理論和建議中獲得啟發,思考我們做事背後的動機,而不是稀裡糊塗地生活。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帶來的不同影響。如果我們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多多激發內在動機,讓內在動機幫助我們更好地去學習、工作和生活,從而創造一個更好的人生。

6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老公成天唸叨:男人四十一枝花,有科學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