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在把控與他人距離之間,處理得當能夠相得益彰,處理不當,則兩敗俱傷。
人們常常說"距離產生美",這裡的距離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舒適度。
美國心理學家鄧肯提出社交距離論:"1.2米是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除非是你特別信任、熟悉或者親近的人,否則無論是說話還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這個距離,都會讓你產生不安全的感覺。"
距離的遠近在於親疏,但沒有絕對的零距離,即便是兩個無比親近的人,距離過近,也會彼此產生壓迫感。
距離產生的美學
距離美學在心理學中也被稱作"審美心理距離",由美學家愛德華.布洛提出,他認為當對待自然物和藝術品的欣賞時,人需要保持一種心理距離。
其實不僅是對於物品,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同樣在距離中產生美感,正如張愛玲所說的,男人一生的兩朵玫瑰花,紅玫瑰和白玫瑰,得到的任何一朵都會變成飯粘子,蚊子血,沒得到的都會成為硃砂痣和白月光。
這不過就是因為近距離的相處失去了原本產生的美感,在人類的相處中,很大程度上來說,越接觸發現的不是對方的優點,而是喜歡找出那些曾經沒發現的缺點。
如果能夠正確地理解距離美學,創造彼此一種舒適的距離和相處模式,其實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長此以往"。
陳果說:"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恰當的距離,因為如果你沒有距離的話,你根本沒法領略對方的美。"
無論是再親密的人也要懂得保持距離,對於中年的夫妻,這一段距離能夠緩解矛盾,昇華感情,讓彼此能夠在舒適的空間裡走得更遠。
連續高強度刺激產生的審美疲勞
審美疲勞來源於心理學中的"感覺適應",通過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任何頻繁的刺激最終都會被人體適應,也就是說很多外部的刺激給予人類也只能是短暫的幸福感。
面對男女之間的感情,同樣存在審美疲勞,對待婚姻,一旦出現了某種心理生理上的飽和,就極其容易產生厭惡感,這種感覺適應對於夫妻之間的關係是極大的考驗。
因此我們時常都在說,感情之中一定要學會創造和發現,懂得更換感情的刺激點,才能避免這種過度適應產生的消極連鎖反應。
而控制夫妻之間的距離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人到中年再恩愛的夫妻也不能走得太近,給彼此空間,在百無聊賴的婚姻生活中尋找新的突破點。
一、婚姻裡朦朧的美感,是保鮮的祕訣婚姻不是一百米衝刺,始終都保有熱情,婚姻是一場馬拉松,重在經營,貴在堅持。
人到中年,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感情已經到了一個倦怠期,如果距離走得太近很容易產生情感飽和,而中年婚姻裡朦朧的美感就是保鮮的祕訣。
不同於年輕時那樣你儂我儂,學會把控夫妻間的距離也是一種智慧,在各自的精神獨立中又相互依賴,讓愛情保鮮是一種霧裡看花,雲中望月的期待感。
二、改變情感培養方式,轉換相處模式
到了中年,再恩愛的夫妻也不要走得太近,懂得轉換相處模式,給對方空間和自由。
在這種有距離的情感模式中,面對矛盾能夠各自冷靜,面對情感飽和又能有自我放鬆的空窗期,這種情感培養方式對於中年夫妻來說再好不過。
三、絕對擁有,相對自由愛情裡最好的相處方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愛你,但我也能成為我自己",到了中年最好不要再為對方設立諸多限制,也懂得熱愛自我,忠於自己。
中年夫妻的婚姻再也不需要過分捆綁,在長時間的壓抑之下,婚姻會像一張網,越收越緊,把彼此都憋得喘不過氣來。
互相尊重,給對方留有空間,讓對方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相互鼓勵中成長,相處之中只有給足了自由,才會覺得彼此享受,共同幸福。
婚姻就像放風箏,把風箏線握得太緊,會嵌入肉裡,疼痛不已,握得太鬆,愛人又會飛走,從此不知所蹤,所以彼此之間把控適中的距離才是最好的狀態。
The End -
戀愛婚姻心理主筆團 | 用心理學分析愛情、婚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