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貪念,這一點我們無可否認。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對金錢有貪戀之心也是人之常情。
但凡事有度,過猶則不及。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趙德漢作為一個小小的處長,在短短四年時間裡貪汙了2億多人民幣。
那2億多元現金,冰箱裝滿、超級大床蓋滿、一整面牆要被蓋住,運走需要兩輛運鈔車,點鈔損壞4臺點鈔機。
然而,即使擁有這麼多錢,趙德漢晚餐只吃炸醬麵,每個月也只給老母親300元生活費。
他去上班,只騎腳踏車,偷偷去別墅藏錢,也只是騎了一個電動車。
直到被查,他也從沒敢動用貪汙來的一分錢。
貪財,在葬送自己前途的同時,也很有可能丟掉自己的性命。
所以,無論何時,如果不控制自己對金錢的貪戀,遲早會葬送自己的一切。
錢財可以滿足我們的慾望,可以支撐我們的夢想。
但對待金錢,最忌諱的就是沒有底線。
普希金《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漁夫的老婆總是不滿足。
她得到新的木盆,又想得到新的木房子,之後又想成為一名世襲的貴婦人,最後提出要當一名女皇。
甚至她想控制金魚,這樣就可以掌控整個海上世界了。
可她忘了,金魚可以賜予她所有,當然也可以剝奪她的所有。
最終金魚發怒,讓他們回到從前,依然過貧苦日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金錢欲,但過分貪求財物只會迷失自己。
《薔薇園》中有一句話:“一個麵包可把飢餓的肚子填滿,但天下的財富卻滿足不了貪婪的雙眼。”
一個人經不起誘惑,最終會讓自己走錯路,付出代價。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貪財的人,擁有數不清的土地和金錢。
一天,他去尋找埋在田野裡的寶藏,途中他口渴得要命,然而遇到一個賣檸檬水的商販時,一問價錢,覺得太貴了。
他自言自語:“我要快點趕路,找到寶藏後,就可以回家喝水,這樣就不用花錢了。”
於是他不停地趕路,等到了埋藏寶藏的地方,已經快要被渴死了。
他掙扎著把寶藏挖出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
這時他把金子放在面前,向蒼天哀求把它們變成一滴水給自己解渴。
但最後,他還是被渴死了。
如果一個人始終對金錢保持狂熱追求,一是毀掉自己的身體,二是毀掉自己的生活。
貪心的人想把什麼都弄到手,結果什麼都失去了。
做人不能太貪心,不然終究會一無所有。
面對金錢,只有保持清醒的理智,做到不貪財,方能成就自我。
做人,對待金錢這件事,千萬莫貪多。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生不恥。
一個人,太過貪財,就會招致許多禍端。
有個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每天生活的內容幾乎都被各種會議、報表、計劃充斥。
富商的鄰居是一對年輕夫婦,靠賣豆腐為生,儘管日子過得清苦,但卻很快樂。
商人的夫人對此很是費解,也頗為嫉妒,於是對富人抱怨:“那對賣豆腐的夫妻沒有咱們家有錢,卻過得開心快樂!”
富商說:“你看著吧,我讓他們以後都笑不出來。”
第二天早上,賣豆腐夫妻發現了院子裡有金元寶,喜出望外。
可是欣喜之餘,妻子突然問:“我們該用這些錢乾點什麼呢?”
他們盤算來,盤算去,一會擔心被誤會是偷竊,一會又害怕遺失的人上門來要。
之後,他們茶飯不思,心情緊張,富商夫妻再也聽不到他們的笑聲了。
有人說“金錢萬能”,也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無論哪種觀點,都不完全對。
一個人面對金錢,先正確對待自己。
比起金錢,自己本身永遠都比金錢重要。
金錢能讓我們在經濟上有所保障,但我們更應該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讓自己淪為金錢的奴隸。
有句話說得好:錢多錢少,夠花就好。
人,不能太貪,守住自己擁有的東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