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如何窺探你的“初心

1

人類社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體。社會上存在許許多多誘惑,時常會擾亂你的“芳心”。比如我們時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就是讓你時刻不忘你當時對某件事的初衷。

事實上,很多人難以做到。特別是人對“初心”的健忘,是人身上最常見的毛病。而且,自己還沒有感覺,糊里糊塗的就這樣過去了。做到經常審視和窺探自己的“初心”,可以為“不忘”加上一道“保險”。

“不忘”,是警語。“窺探”,是審視,是暗中觀察。你在踐行“初心”時,經常審視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走偏了。有些人“初心”雖好,走著走著卻偏離了方向。這是你在行動過程中,不但忘了初心,而且,根本沒有審視自己的方向。

這些偏離“初心”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誘惑。如信仰、創業、求職等,不知不覺中忘了“初心”,最終導致實現不了自己的最初願望。初心不僅需要經常提示,還要學會窺探,這樣的“初心”,就有了“雙保險”。

2

“初心”,一般指你實現自己願望時的初始想法。“初心”人人都有。如小時候,想吃一顆糖,想穿一件自己喜歡的漂亮衣服,這就是“初心”。初心是人類的本能追求。

小時候的“初心”,沒有好壞,會一閃而過。往往小時候不懂,大人也不在意,會錯過少年養成許多向好、向善的“初心”機會。

其實,“初心”是要靠從小培養的。我們到了成年之後,無論是平常人,還是成功人士,都會憶起童年往事。想想兒時的初心,還是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人的“初心”是每一個人走向幸福人生的“始發”點。端正了,會向“善”,離成功路上越近;走歪了,會向“惡”,把人生搞得一團糟。所以,“初心”不能簡單打發了。不然,等長大了,一事無成,父母會白白辛苦。良好的“初心”,需要少年養成。成功了,可以與父母分享喜悅。

“初心”真的那麼重要?非常重要。有一句話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簡而言之,初心是你人生的起點,是你心智成熟、世界觀設定的第一次出發,你把“初心”忘了,一定會不得“善”終。

道理很簡單,“初”就是“始”,你把開始時的願望忘了,如何去找到自己的目的地呢?如同你出發前,一定是知道想去哪裡才動身。走了一半,想去的地方忘了,你如何去實現你的“初心”呢?

3

初心是一個培養過程,初心需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集。父母還應該具備讓自己的良好品格傳遞給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所以,父母對於孩子,必須從小時候就應該去關注自己孩子的“初心”。不能拔苗助長,需因勢利導,注重少年養成。

要把孩子優良品格的養成,護送到長大成人,做到無縫對接。孩子成長了,自然會延續父母的優良品行。對孩子盡職培育,悉心教導,也是盡父母之情。長大了參加工作,讓其發揮自己的長處,避開自己的短處。

“初心”最早出自佛教,即佛教所說的“初發心”。大乘佛教的初發心是菩薩心,“初”,就是追問你最初的想法。你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什麼原因修行?“發”,想法確定以後的行動。“心”,通往目的地的“心願”。

佛教裡的“初發心”,根本就是“善”心。是普度眾生之心,最純潔,最熱情。落實在行動上,即為自利利他的“善心”,即以善心為根本的最初出發點。

平常人的“初心”,就是用“心”去把一切事物都想明白了,自身的能量儲備好了,再去仔細地琢磨好“初”,營造好自己的出發“點”。

“初心”兩字的內在價值,就在於蘊藏在內心之中最“初”的善意願望和出發點。我們這裡可以理解為是“始發”或“初起”的意思,“心”就是“心裡的願望”。

願望怎麼來的?是你認識了某件事物,希望達到它或是得到它。你的初心,就是因為有了這種願望,所以你的“心”才會付諸行動,而後再量化到身體行動上。

有些人,有了這個“心”,在行動前沒有經過很好的謀劃就開始行動,或是隻經過簡單的經驗判斷去衝擊目標物。結果,成功的可能性小,失敗的可能性大。

有些人,有了這個“心”,會去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行動目標。如,你已經找準了行動目標,會估量自己是不是具備這些條件去實現它?行動之“初”,就去判斷自己有沒有成功的把握。而不是有了這個“心”,就去盲目地追求。

4

人,要實現自己的目標,或者達到自己的“初心”,實現自己的願望,無論事物的大小,就得打有“準備”之仗。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須有備無患。

“準備”,就是達到目的的能量儲備。這種能量儲備,通俗一點講就是條件儲備,經驗儲備。如小孩為了一顆糖、一件玩具而哭鬧。

哭與鬧,會得到大人的賞賜,這是兒時經驗;但也會有小孩特別聰明,稍微長大,就會使用一些讓大人都會哭笑不得的“小計謀”,來得到他的回報。

這樣的孩子,必須悉心培養,細心地照顧,教導的好,會有所成就。教導不好,危害也大,因為他(她)聰明。小孩的這些舉動,都是能量儲備的過程。

俗話說“一歲看大,三歲看老”?雖然並不科學,但也很直觀。現代科學證明,從一歲到三歲小孩,模仿能力最強。作為大人,一定要仔細窺探孩子“初心”的萌動。

一歲到三歲,心智開始發育;三歲小孩,已經知曉對與不對,性格特徵漸現。“一歲看大,三歲看老”雖然是古人的俗話,其實,也是在提醒父母養育孩子的技巧,是積累小孩“本事”的方法。孩子需要從小培養的,對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習慣,非常關鍵。

能量儲備從小開始,離不開父母培養,也離不開少年養成。“初心”,既有認識過程,又有選擇過程,一般隨你的年齡增長而逐漸成熟。

積累“本事”的能力,“初心”萌動的過程不難觀察。如小孩一點一點長大,“小心眼”越來越多。這種“小心眼”的滋生,其實就是初心形成、能量儲備的認識過程和選擇過程。

一歲到三歲的小孩,是父母給孩子做規矩的最佳時機。從認識對與不對,好與不好,再逐漸認識到自己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君子養成,從小開始。

一般,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和品行的人,其“初心”和出發起點都不會有大的差錯。而且,從小養成,意志堅定,會延著自己制定的目標,邊修正,邊前行,直至達成目標,父母比較放心。沒有養成良好習慣和品行的孩子,特別是寵壞了的孩子,一定會讓父母更操心。

踏上工作崗位的人,人人都有“初心”。無論信仰、愛好、創業、工作等等,心裡都揣著夢想和願望。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為什麼?很簡單,成功的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失敗的人,“忘記初心,選錯目標”。

5

人,有時候需要經常窺探自己的“初心”。許多成功人士為什麼成功,一是制定的“初心”計劃利己利他,並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支援,預估自己的能力能夠實現;二是確定自己的目標以後,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三是常常窺探自己的“初心”,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糾正錯誤,看正方向。

經常審視自己的“初心”,比埋頭苦幹,低頭拉車的效率更高。根據經驗總結,大部分失敗的專案,基本上出在“初心”與實際不符。或者是出發點很好,光顧低頭拉車,途中偏離方向。

有時候會出現“心”比天高,“心由境生”。沒有嚴格的把關和仔細地琢磨“初心”,光憑自己的主觀臆斷,“貪”字上頭,“心”不配願,最終造成失敗。

“初心”定位不準,你再努力,不可能取得“方得始終”。往往造成給自己的“初心”挖一個坑,浪費了你許多寶貴的時間,最終把自己給“坑”了。許多創業者、生意場上人,把“初心”簡單化。認為“初心”想要實現一個良好的願望,失敗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行再來。這樣一次次的失敗,會挫傷你的勇氣,也會白白浪費時間。

有許多年輕人創業失敗,或去一個公司上班,沒有多少時間離職,都是因為輸在“初心”上。人,經不起多少折騰,年齡大了,就會有深刻體會。你始發之初決策錯了,無論談婚論嫁、事業選擇,天天一個“初心”,每天一個目標,你只能虛度光陰。

特別是你去投資創業,對一個企業的經營。為什麼有很多企業,發展了三年、五年便銷聲匿跡,大部分都出在創業者的“初心”上。不明白自己的事業是什麼?你的事業將是什麼?你的事業應該是什麼?

經營工商企業,不同於單個企業家。單個企業家不需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創業“初心”是什麼?但如果你創辦企業,經營企業,就必須形成自己的“初心”和經營的目標。你的“初心”需要一種持續性的,超越一個人的,或者超過一代人生命週期的,可持續性目標。

6

按照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說法,你想創辦一個企業,必須要有創辦時的良好“初心”,同時需要形成自己的一套“事業理論”。如,創辦企業時,必須要問一下自己,你的事業是什麼?你的顧客在哪裡?預期顧客的認知度如何?我們在其中的價值在哪裡?

明白了這些“初心”,還要預估你當下的社會趨勢,經濟狀況,人口趨勢變化,產品需求,流行性分析,競爭對手,競爭態勢的變化,市場環境變化,世界格局變化等。只有在瞭解了以上情況並進行了調查分析以後,才可以讓你的“初心”付諸行動。

德魯克認為,每一個組織,無論是商業行為還是其他事業,在形成自己的事業理論後,讓你的組織內部人員瞭解並掌握。這樣會形成你的組織團隊,與你事業之初規劃相一致的“初心”。

過程中,還需經常窺探你自己的“初心”,你和你的組織是否偏離方向,需要改正的錯誤。這樣才能帶領你的團隊,讓你的企業形成和產生巨大的能量,使企業可持續發展。

“初心”,不但是你的使命擔當,也是支撐你團隊、組織的使命召喚。“初心”不能只埋頭苦幹,低頭拉車。“初心”必須不斷檢驗,不斷完善對最初目標的預設。人,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

庚子年農曆十月二十七

1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離婚3年買了豪車,去前妻家求複合,前妻父母:她已經去世3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