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1

關係的自體和客體:

“有一種冷,叫鏟屎官覺得寵物冷”

今天,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對關係造成的傷害最大?

不知道大家心裡特別討厭的人是什麼樣子的,但是有一種人,我們一定特別討厭:這種人就像我們常常說的“槓精”,無論什麼情況,他總是對的,永遠是對的,他永遠有道理——這種人對關係的傷害是巨大的。

所以,在和別人的關係中,我們要懂得察覺,察覺別人的感受,懂得換位思考。這很重要。如果我們在關係中不懂得自我覺察,不懂得思考,那關係中的另一方就會感覺到很痛苦,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很容易產生衝突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關係中,是有你有我的

我們在理清一段關係時,首先需要明白三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自體。自體指的是屬於一個人自己的意識和潛意識心理。簡單來說,自體就是“我”

第二個概念:客體。客體,是指一個被投注情感能量的物件,這個物件可以是人物、地方、東西、想法、幻想或記憶;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愛、恨或者其他。所以,客體其實就是“我”以外的人、物和世界

所以在客體關係心理學中,“我”是自體,“你”是客體。

但是很多時候在關係中,不少人以為的“察覺”和“思考”,其實只是自己的想象和腦補,而並非真實關係中的對方。

“我”作為自體,但在“我”之外不一定是客體,也可能是自體客體。那麼這種“我”所構想的客體,就是關係的第三個概念:自體客體。

當自體和客體之間的界限不清楚的時候,就會出現“自體客體”

比如,在冬天,有些鏟屎官給自己的寵物穿上毛衣,出門給自己的寵物套上靴子。在這些鏟屎官的心裡,寵物就不是客體,而是自體客體。有一種冷,是鏟屎官覺得寵物冷,而不是寵物自己覺得冷。

張德芬說過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說的也是自體客體。

還有自戀型人格的人,會認為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一切都應該是為他服務的,這就是自戀型人格內在的自體客體。在他們看來:別人也是我的一部分,是為我服務和被我使用的。

當把別人當成自己的自體客體,我們的眼睛裡就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2

好的關係需要有邊界

關係中的邊界包括:心理邊界、身體邊界、情緒邊界、空間邊界

好的關係需要有邊界,需要我們能夠區分:哪是你的事、哪是我的事。但我們許多人往往不容易分清邊界,特別是在親密關係裡。

前面講到了,如果我們和別人的客體關係之間沒有一個邊界,就會只存在“自體客體”,這個時候就會分不清你和我。

而在關係中,一旦分不清你和我,就會有侵入他人邊界的情況發生。侵入別人邊界的後果,就是會給別人找麻煩。

比如在特別依賴的關係裡,當我們找不到對方的時候,通常會特別慌,拼命打電話給他,一連打50個、甚至上百個,然後開始將自身情緒傳遞給別人。這就是在情緒上侵入別人的邊界。

換言之,侵入別人的情緒邊界,就是在情緒上被捲入對方的情緒。所以,如果想要維持好的關係,我們就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情緒,也要分得清楚自己的情緒和他人的情緒

在《夏洛特煩惱》裡,電影的最後,夏洛把自己變成馬冬梅身上的一部分,把自己變成了馬冬梅的自體客體,那麼在這種特別依賴的關係裡面,就會很難有心理和身體上的邊界。

除了情緒、心理和身體邊界,還有一個空間邊界。侵犯他人空間邊界,其實也是侵犯他人心理邊界。

心理學有個“洞穴理論”,講的是古代印第安人的男性族人,他們在出去打仗後,身體受傷或者心理上有挫敗感,他們就會在回到部落後,去到一個洞穴裡面療養身體上、情緒上和心理上的傷。等到他覺得自己又恢復信心了,他就會從這個洞穴裡走出來,當他走出來的那一刻,部落裡就會載歌載舞,歡迎英雄歸來。這裡的洞穴就是他們的空間邊界。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男人的洞穴同樣也有很多,例如某個沙發的角落、停車庫的車裡、遊戲……在他們感覺壓力大的時候,他們就需要在屬於自己的這些空間邊界裡進行自我修復

3

好的關係需要懂得共情,但共情不是同情

一般來說,我們應該先保護好自己,再建立關係,而有些關係的建立恰恰也是為了保護自己。

例如有時候,我們為什麼會去討好別人?其實討好,最終是為了保護自己。

有時候我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其實在意的是:和他人的關係中,“我”到底最終會怎麼樣。

所以如果當有人說自己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你是否真正懂得別人的感受

因為如果我們並不知道別人真正的感受是什麼,我們就只是在猜測別人的感受。而這部分“猜測”,其實只是“我”自己的感受。

就像為什麼有些鏟屎官會在冬天給寵物穿上毛衣?是因為他把自己內心中需要被照顧的那個感受放到了寵物的身上。因為自己感覺冷,需要穿衣服,所以認為寵物也會覺得冷,需要穿衣服。這個做法的本質,其實是在同情自己。

而同情自己的人,不一定是可以去理解別人的人,這裡講的就是共情和同情的區別。只有真正理解別人才叫做“共情”。

當我們在同情自己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自己會去顧及別人的感受。但別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很多人都說不出來,或者當說出來了以後,別人的反饋卻並非如此。

所以,共情並非同情。真正的共情是我們能夠設身處地轉換身份、角色地去體會到對方,懂對方。

為什麼有些人的人際關係特別好,有些人的人際關係卻很糟糕,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共情能力不同。

一切好的關係裡,一定會有共情發生。

所以,沒有共情的關係,絕對不會是有趣而舒服的。

——the end——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傳統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