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惹事,不怕事,不說硬話,不做軟事”,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立身法則,面對日軍的大舉入侵,傅作義沒有選擇棄國土於不顧,而是留下來堅持抗日,死戰到底。
顯然,傅作義是一個很不好惹的人。那麼,時間來到現代,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看到過一些很不好惹的人呢?
正所謂:“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很早之前,我們的祖先便告誡我們不要惹事,但也莫要怕事。“不惹事,不怕事”,一般來說,不好惹的人身上會有這三個特徵,往往更容易成大事。
一、老實,卻暗藏鋒芒戲劇作家莎士比亞說:“老實人就是傻瓜,雖然一片好心”。其實在很早之前,人們對於老實人評價是趨於讚揚的。然而作為戲劇作家的莎士比亞卻直指本質:老實人的確有一片好心,但是在生活這場大戲裡,老實人卻不一定是聰明人。
到了現代,甚至更多的人認為老實人並非良善,因為在他們看來,老實人有著較低的情商,凡事都誠誠懇懇、坦然相見,又怎麼能夠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下去呢?
是這樣嗎?顯然不是。而且,此處陷入了一個偽命題中。
人的確分三六九等,但是是誰私自給老實人下定義的?誰有權力,誰也沒有,老實人是怎樣的人,又有誰能知道呢?顯然誰都不知道。
我們要明確一點,人與人是不同的,就像這個世界沒有相同的樹葉一樣。故而在對待人時,廣而概之的理論從來都是錯誤的。
況且,老實人,同樣可以暗藏鋒芒。比如說韓信,韓信是不是老實人?在生活中他就是一個老實人。
呂后召他入宮,他就去了,不帶一兵一卒,然後被亂刀砍死。在其發跡之前,嫂子讓他走,他就走了。被惡霸欺負讓他胯下從胯下鑽過去,他就鑽了。
但是,韓信用事實證明了一點,老實人也是有野心的。當他手握百萬雄兵時,他還是老實人韓信嗎?在戰場上,韓信從來不老實。
兵者,詭道也。韓信將此學說發揮到了極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那是韓信的拿手好戲。
這樣的人是不好惹的。老實人的鋒芒在平常時從不顯現,一旦顯現,那麼他所面對的人必然是滅頂時刻。
我們有理由相信魯迅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一定是咬牙切齒的。彼時正處在五四運動時期,為什麼會爆發這場革命?
巴黎和談的失敗,中國在當時沉默了太久,以至於讓很多人覺得這個國家可以任人宰割。於是乎,該給的主權不給,反而另加其他要求,然而當時的中國政府還就是要忍氣吞聲,把牙打碎了往肚子裡咽。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中國民眾也這般忍氣吞聲沉默下去,會是怎樣的結局?是否還會有今天的盛世局面?仔細推一下你會發現,很可能歷史就改變了,或許今天的中國就是下一個日本。
幸好,或者說必然,中國人不是永遠沉默的,學生們扛起大旗,懷著滿含的不屈倒下,但也為中國的革命燃起了燎原之火。
回到現代,一味的沉默可以解決問題嗎?不能。
不論是工作職場中還是家庭生活中,不敢於發聲,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出現了問題,你再埋頭苦幹,你再任勞任怨有什麼用?沒有用的,唯有將問題擺在桌面上去談,去拆解,該爆發爆發,該滅亡滅亡,這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三、表面糊塗,內心卻很精明乾隆十六年,鄭板橋到山西執行公務,當地王員外設宴款待,請鄭板橋吃了當地名菜“糊塗菜”,吃完後鄭板橋讚不絕口,提筆寫下四個大字:“難得糊塗”。
縱觀鄭板橋一生可用四個字來形容:玩世不恭。不是很貪圖權力,但也很認真負責,表面看起來很糊塗,但是在為人處事方面卻處處精明,於是乎,鄭板橋得以善始善終。
難得糊塗,在今天成了一句處世名言,其中真意,不經歷“社會毒打”想來各位是品不出來的。
但是請記住,這些表面裝糊塗內心卻很精明的人,最好別惹,因為真的不好惹。
結語不惹事,是中國人的傳統,我們以禮待人,不管是國際上還是社會中具體的某個人,大家都不願意主動惹事。
同時,不惹事的咱們也要不怕事,唯有如此才是自立之道,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