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還是一事無成怎麼辦呢?30歲,還是孤身一人怎麼辦呢?人們一說起30歲,就覺得已經不小了,應該成家立業。然而,生活並不像社會約定俗成的那樣,能夠按照世俗倫理的安排,三十而立,結婚生子。當沒有跟上社會安排的步伐前進時,我們會感覺到自己真的拉了一步,像遊戲中打怪升級一樣,別人已經升到了第2關,自己卻還在第一關徘徊,這時我們會迷茫、會焦慮、會害怕、會擔憂。
我自己便是那個不管怎麼努力也闖不進第2關的人,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卻又難以改變,是自己喜歡的人卻又難以抓住,每天就像一具空殼,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在單位和家中移動。
讀書便像那那枯燥生活中的一縷陽光,常常帶給我平靜與安寧。最近,看了一本韓國《家庭心理百科》,這本書是由韓國宋炯錫著作的,他本人是一名心理學專家,作者團隊還有很多醫學領域的專家,精心為現代社會家庭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從稚小幼年到耄耋老年,涵蓋了人的一生,寫了一系列的描述和對此的解決辦法,可以說是一本床頭必備,心情不好時隨時可以拿來翻閱的好書。

最近,發小和我吐槽生孩子後的種種不易,婆家的難以相處,她羨慕我沒結婚沒孩子。而我又在羨慕她在正當好的年紀走入了婚姻,至少可以有一個和世間連線的孩子,當年老時不孤獨有牽掛。
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幾乎都在相互羨慕,總會覺得幸福是別人的,而自己擁有的太少太少。我們大可不必彼此羨慕,因為人生而不易,選擇的同時也必然意味著失去。
聖經有云:人生下來就是受苦難的。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隨之而來的煩惱,即便生在王侯將相之家,生老病死也無法逃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當面對生活的坎坷與苦惱,我們要有積極的心態,相信明天會更好,世間如此曼妙的風景,如不心情雀躍的體驗一遭,豈不枉此一生!
雖這般說,我們都是肉身凡胎,社會節奏的加快和經濟的飛速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普通個體心理疾病越來越多。普通人無法抵抗社會的洪流,然而我們能把自己的心流經營的香花爛漫,從自身做起,從今天做起,心情不好時及時修復,過好此生。

上學時期,我們痛苦於繁重的作業和家長老師的管束;工作後,我們懊惱於升職的艱難和同事的爾虞我詐;結婚後,我們傷心於丈夫和婆婆從不把自己當一家人;中年後,我們擔憂於漸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和自己年齡的增長;老年後,我們害怕於孤獨和死亡。然而,生活的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徵,大多數人都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自愈能力越強的人,最終方能走得越遠。
由於正是30歲的年齡,因此對書中的“到了30歲,突然覺得很心慌”這一節感同身受。自己的內心就像書中提到的那般,總覺得很虛無,經常會產生再不出發就來不及了的想法,又不知道出發去何方。《家庭心理百科》一書中告訴我們為何會產生這種心理,主要的原因是埃裡克森心理發展階段理論認為,我們必須要在20歲左右時建立起紮實的“親密感”,到了40歲之後才能夠成功發揮出“生產性”,我們便把30歲看作一個適應和過度的階段,如果在30歲沒有在工作中挑起大梁、肩負起社會責任感,便會產生焦慮,害怕40歲之後人生陷入停滯狀態。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想。
“從29歲過渡到30歲,人生不可能突然就發生很大的轉變。事實上這個年齡只是一個心理上的數字,意味著我們開始遠離年輕歲月,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了。並不是什麼所謂的關口,而是充滿準備的嶄新出發點。因此不必將其看得過於嚴重,只需懷抱著美好的希望,認真過好每一天即可。”
細細思索,也確實如此。自古以來,七十歲高齡的人並不多見,現在我國的平均壽命已達到了77歲,從30而立的年齡到壽終正寢還要經歷將近50年的的時間,時間跨度的增加,也意味著你所經歷的變化和選擇越多,你的起點對你的影響越小。75歲的褚時健才開始種褚橙一年賣1億;43歲的任正非才開始創業註冊華為公司;41歲的董卿才產下第一胎孩子。瑞典華人作家羅敷,在《這麼慢,那麼美》書中寫到:“北歐的大學很像一輛隨時可上下的公交車,你20歲的時候申請也不早,60歲的時候申請也不晚。只要是高中畢業,只要你需要,隨時可以回來學習”。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不要為年齡設標籤,真正做自己,一切都來得及。

詩人塞繆爾·厄爾曼的著名詩作《青春》中寫道:“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湧流。”《家庭心理百科》這本書就像那青春的火把,點燃了生命中的黑暗時光,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