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蘇東坡《論修養帖寄子由》
聰明人,不合群
有位作家說: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
這話乍聽之下,有點駭人聽聞。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人置身於群體之中,很多時候會無所適從,甚至會患上“假裝合群”病。
為了合群,為了不辜負他人的期待,於是選擇犧牲自己的意願和時間,選擇辜負自己。
其實,學會不合群,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不少人都聽過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樵夫和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手裡牽著的羊在吃草,於是拉住樵夫要和他聊天。
樵夫停下來和牧羊人嘮了一整天嗑,羊吃飽後牧羊人回家,樵夫卻空手而歸。
樵夫回家後被家人罵的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話: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不少人害怕被貼上一張“不合群”的標籤;擔心自己因“不合群”錯過很多機遇,以至於做出一些苦笑不得的事。
然而,最後能有所收穫的,往往是那些不合群的人。
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清楚自己的目標,不會為了討好誰而刻意合群,而是會篤定地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才能儘性逍遙
曾國藩說: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
人才的高低優劣,主要是要看他的志向和趣味。
志向卑下的人,安於現狀,擺脫不了世俗陋規的束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因而日漸沉落;
志趣高尚的人,仰慕過去那些古聖先賢,以他們為楷模,時間長了,日漸上升,越來越高明。
曾國藩選拔人才,喜歡看對方的志向是“卑者”還是“高者”,因為他知道志向不同,人生結果也會不同。
實際上,曾國藩這句話的核心詞在“規”和“軌”。
“卑者”墨守成規,遇事只能同流合汙,便日漸下流;
但高者喜歡另闢蹊徑,有思想有主見,奮發進取,走自己的路,雖是不合群,但會日漸上流。
一個人安守規矩,看見他人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固然是很安全很安穩,但是一輩子碌碌無為,甚至是一事無成。
一個人走自己選定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這是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所謂儘性逍遙,只有認識和把握了自己命運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不是一個傀儡,一個工具。
縱使是一生顛簸,也無怨無悔,畢竟生命只有一次,活得有意義,活成自己,才不枉此生。
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圍爐夜話》中講: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迎合與討好只能換回短暫的交集;實力與人格才能建立起長期的關係。
與其在無效社交上浪費時間,不如專注於提升自己,從而獲得實質的成長。
我們一直在強調交友的重要性,不斷的參加各種場合,在觥籌交錯中接應著那些真情假意。
這麼多“朋友”真的有用嗎?也許有用,在你也對他們也“有用”的時候。
一旦你“沒用”了,只怕還是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結局。
《戰國策》: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意思是說,靠錢財與人交往,一旦錢財用盡,交情就會斷絕;靠美色與人交往,一旦年老色衰,愛意就會消失。
所以,與其在這樣的朋友關係中,浪費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好好靜下心來,讀幾本好書。
讀書與交友,性質非常接近,勝在操之在我,可選擇範圍也大。
清代張潮《幽夢影》: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
讀書如閱人,在一本好書中學到的、感悟到的,不比交友少。
與其把時間都花費在所謂的擴充套件人脈、廣交“朋友”上,不如靜下心來,認真讀幾本好書。
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一個人可以不合群,可以走自己的路,但一定要保持謙卑,且不可凌駕眾人,傲視同濟,咄咄以自我為高標,以他人為流俗。
願你能忠於自己內心的指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紅塵中活的本色不改,儘性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