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大家好!昨天突然間的感覺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話題,我們真的沒有放過自己嗎?

細一想,我們真的沒有放過自己,而且,很難放過自己。

不知道您是否有過抑鬱的經歷?即便沒有也不能保證沒有過抑鬱的心情,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的痛點,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痛點會越來越多,也並不會因為您的閱歷豐富而減少這種感覺,相反的,越是思維縝密、理念清晰越是有時候會陷入一種自己設定的誤區而不能自拔。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我做事做人總是在修正自己,特別在意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力求做一個完美的人。

可是越來越覺得做的尷尬和彆扭,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善良總是換來一種冷漠甚至是敵意和推心置腹後的分道揚鑣。

特別喜歡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記得《知音》當中有一句歌詞唱到:“人生難得一知己……”

曾在孤獨的時候又想起尼采的名言:“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這句話過去一直預設在心裡,從來沒有說出來過,更是第一次以文字形式打出來,因為我們不是哲人,更是一點都不高階,用這句話有點阿Q自我安慰的意味,不用說別人,自己都在恥笑自己。

不過有時候在想,魯迅先生都感到得一知己足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貪心呢?

身邊有一位我以為可以做一生知己的朋友,覺得他優雅、包容、有知識、能夠有極強的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論是什麼環境都能處置的如魚得水。

隨著我們的交流,我發現優雅、包容的背後都只是一種假象,在是非面前他會選擇人情,在探討身邊的貪汙和謀私的問題的時候他會說不要擋了人家的財路……

有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可是在心裡真的很難趟那些渾水。

我不知道醫學上的抑鬱成因是什麼,我只是覺得太多的解不開的思考會成為一種情緒的死結。

曾經,我就在一種自責的不斷適應環境的改正中改變自己,結果是現實的反差讓人把自責變成了自卑,那種不自信又發酵成為一種抑鬱情緒,我們還不具備那種灑脫的禪境的頓悟,在情緒的積累中,抑鬱就像陰影遮住了陽光。

有的時候是恍惚的狀態,有時候是絕望無助,還有茫然和不知所措,更多的是缺少了生活的情趣,有時候真的羨慕人們如醉如痴的那種狀態,哪怕是一種不良的習慣,能夠傾心其中,起碼能說明心理的健康。

我不是心理學的工作者,這只是一種自我救贖,沒有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也沒有人更容易比別人忽視自己。

我知道我有一個優點是自律,強迫走上一個放過自己的嘗試,也許只有自己才能更走進自己的內心。

◆放空自己

經常能夠看到冥想和坐禪,不知道那些大師們是如何做到的,假設說坐在那裡什麼也不想對於普通人來講是極難的一件事,放空自己在理論是不太現實。

不過,我想到了另一種方法,充填式的放空,培養興趣,比如我就拿起許久不看的書,用這種填充的方式,放空另一種思緒。

看書,本來是一個極好的愛好,只是近些年由於網路空間的對空餘時間的佔據,只是許多人都改變了生活習慣,書籍是另一叢世界,會讓胡思亂想的思緒瞬間純淨。

我覺得人們的愛好中沒有哪一種形式能夠那麼直接的和低成本的獲得知識的充盈。

古語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沈從文: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亦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如今,它的另一重作用,作為逆向的放空的同時又能有知識的儲備,何樂而不為呢?

捧起曾經放下的書籍,讓知識去擠壓和放空那些莫名的糾結。

接納自己

人對自己有時候放縱有時候又苛刻,有時候會給懶惰和習慣找很多理由和藉口,有時候又為差錯反覆咀嚼而不能原諒,有人說人生的歷程是由後悔組成的,總是用如果來設定。

特別是有抑鬱傾向的人,常常自責而最不能原諒的是自己,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常常提出的觀點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其實,我們可以學一點寬以待己,寬以待己說的不是未來,是對自己已經走過的路做過的事學會總結和接受,人應該學會原諒和接納自己。

這不是找理由,人的精神也是有承載限度,壓力能帶來動力,但是,目前的社會倒是需要調整和減壓的,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行為方式。

接納自己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節奏。

放下過往

人生旅程是個負重前行的過程,無論從校園裡還是社會上,我們學會的都是積累和收穫,卻從來沒有學會放下和忘記。

人的一生無論你多麼的優秀或者小心翼翼,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誤入歧途和不如意,

曾經的荒唐和衝動成為了一種符號,限定了一種角色,不只是社會刻意的,自己潛意識也會走不出以往的印記。

放下過往是為了放下負重,讓前行更輕鬆。

走不出過去,也就是放不過自己。

“收筆硯,藏棋局。酒莫飲,經須讀。但平平放下,頓超凡俗。獨睡已無年少夢,閒吟不唱他家曲。算人生、萬事苦無多,相將足。”

放過自己,給自己一片天空。

1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離婚的女人擺正心態,跨過這1道關卡,也能是婚姻的贏家